据路透社报道,中国一季度经济站稳脚跟的迹象明显,无论是昨天公布的工业、投资、消费数据,还是之前公布的外贸、物价和金融指标,都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投资和消费增速双双回升,3月工业增速也创逾四年半高点。

中国国家统计局昨早发布新数据时表示,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发展信心有所增强。中国一季度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为全年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表示,最新的GDP增幅有些出人意外,显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仍比较强。

王军认为,中国下一步还需着力激发经济主体的内生增长动力,而非仅简单依靠货币投放。中长期还需致力于推动改革、结构调整,以避免“大水漫灌”和重走过度刺激的老路。

此外,中美贸易谈判已接近尾声,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并未大幅恶化,基本上比较稳定,改善市场之前的悲观预期,也投射到了最新数据上。

中国官方去年四季度以来陆续推出“六稳”政策、逆周期调节政策,年初至今也不断减税降费,全年预计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4000亿新元)。中新社报道说,本轮宏观调控确实不一样,决策层多次重申不靠“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政策出台动因、内容、目标及工具也都凸显市场的第一性作用。

(记者是《联合早报》王纬温 重庆特派员)

王军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初步稳定的开局,可能得益于货币投放和财政刺激两大政策共同发力。中国目前推动较大力度的逆周期调节措施,包括2万亿元减税降费、财政支出节奏加快、地方债发行加快,一定程度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增强投资生产信心。

或得益于两大政策发力

彭博财经专家昨天则撰文预测,中国二季度经济会继续趋稳,但认为持续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减轻,有舆论认为,随着经济稳定下来,官方可能回撤财政和货币等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上周五召开一季度例会,重提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彭博社昨天引述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说:“短期看肯定没有降准的必要了,现在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往回收了。”

但也有舆论担忧中国经济复苏可能只是暂时现象。国家统计局昨天坦言,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有所放缓,中国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内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犹存。

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此前调查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至6.3%,如若成真,将是中国至少27年来最低水平。

王军警告:“虽然(中国经济这季度)成绩不错,开局较良好,但要冷静地看到这种企稳(站稳脚跟)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较大规模的政策刺激、天量的信贷投放的基础之上。未来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它的基础并不是特别牢固。”他预测,中国经济走势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反复。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表示,最新的GDP增幅有些出人意外,显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仍比较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则不以为然,认为6.4%的增速其实符合市场预期,也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6%至6.5%的区间内。

对于上述舆论猜测,赵锡军分析,很多政策的目的不仅考虑到经济增长,也包括就业民生等其它目标,“从目前来讲,这个(政策)力度不可能是收紧,它至少要保持同样的力度。”

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奏效,官方昨天公布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同比增长6.4%,与去年第四季度持平,高于市场预期。这一好消息扭转市场之前的悲观预期和负面情绪,亚太股汇市昨天普遍随之上扬。

亚洲股市和货币昨天则普遍上扬。据中新社报道,中国A股四大股指悉数上涨,其中上证综指小幅上涨,再创年内新高;人民币涨幅0.4%,放量收升至七周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