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国总理李克强在陕西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也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作出了研判。

他警告,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也面临多重挑战和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春海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PPI的跌幅比CPI的涨幅更令人担忧。他解释,虽然CPI重返3%,但背后原因非常明确,即猪肉价格暴涨,问题的解决方案即是增加供给,这一方面没有太多争议。

相比之下,PPI持续低迷显示国内外需求持续疲软,更明确反映经济当下面临的挑战。于春海解释,中美贸易战开打后,早些年贸易增长较快的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今年以来的对美进出口量大幅度下滑,制造业面临较大压力。在这之上,全球经济今年较低迷,中国对欧盟、亚细安等市场的出口增长表现也有欠理想。

中国统计局昨天发布数据,9月份CPI同比上涨3%,高于上月的2.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2%,猪肉价更暴涨69.3%。这是中国CPI近六年来首次“破三”。不过,今年1月至9月平均全国CPI涨幅为2.5%,仍低于3%的警戒线。

另一方面,9月份PPI则同比下跌1.2%,这是PPI连续第三个月处于负值,也是2016年7月以来最大降幅,反映出中美贸易战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对中国制造业造成的压力。

PPI连续第三个月处负值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中国猪肉价近月大幅攀升,是推高CPI的主要因素。虽然中国政府已推出各种调控措施,但分析普遍认为,猪肉价上涨引起的结构性通胀可能持续一到两个季度,CPI下来几个月还可能继续攀升至超越3%的水平。

虽然中国政府已推出各种调控措施,但分析认为,猪肉价上涨引起的结构性通胀可能持续一两个季度,CPI下来几个月还可能继续攀升至超越3%的水平。

李克强提醒,各地区与部门着力做好“六稳”工作,但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困难突出、国内需求疲弱、一些食品因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上升、一些地方发展动力也不足,为此呼吁各方增强底线思维,保持经济运行合理区间。

本周五即将公布的中国第三季经济数据,将是评估中国经济走势的下个重要窗口。彭博社一项调查预测,第三季度GDP增幅料为6.1%,稍低于今年第二季度的6.2%。

他进一步说,中美上周末的贸易谈判达成阶段性共识,贸易战接下来若进一步缓和,中国继续增加包括猪肉在内的美国农产品进口,价格也可能逐步得到控制。

受猪肉价暴涨驱动,中国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标志着CPI涨幅近六年后重返“三时代”。同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同比下降1.2%,CPI和PPI一涨一跌反映食品价攀升和制造业持续面临的压力。

于春海认为,面对制造业表现疲软和PPI低迷,高层对传统宏观经济政策仍保持相当的定力,各界因此期待政府在其他政策层面提供扶持,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构、以及进一步落实强调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的“竞争中性”原则,以带动民企投资和生产力度。他认为,本月下旬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或是提出这类改革举措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