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说,周围的人都告诉他“以前的本地剧比较好看”,他不确定是不是因为以前剧种比较多元,而且以前不时会请外地演员参演,有国际感。本地剧现在制作成本有限,外援难请,年轻演员的功力又欠缺火候,他只好寄语编剧加油,写出人物更鲜明的剧本,看看能否吸引观众回流。
她说:“这几年新马的(演艺)新人都比网红难脱颖而出,让大众熟悉,主要就是因为大家都在看短视频,放弃了剧集。为什么泰星韩星走到哪里还是那么受欢迎,因为他们的作品广为人知。我们当然希望谢韶光大哥的回流能让本地观众再次对本地剧投入关注,这是引流的一大吸引力,至于后续是否能留住观众的兴趣和信心,那就要靠大家的努力,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正面的影响,也证明电视台还是希望电视圈回春,大家一起加油。”
曾经拍摄新传媒剧长达10年的童缤毓,回马来西亚后不断在影剧领域耕耘,2015年起更转战幕后当制片人。她说,没有一部影剧能成功是因为一个人的功劳,演员、剧本、制作、宣传、音乐各环节缺一不可。“这也是我最近身为制片人最大的一个挑战。”
他指出,电视剧是靠全体演员和幕后团队一起打造,不是靠个人力量,但谢韶光的回归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对行业是好事。他也举中国老牌演员游本昌在电视剧《繁花》演到贴合的角色而大放光芒为例,认为谢韶光未来的表现,或将取决于他是否接到合适的角色,或角色有没有为他量身定做。
成本太低难竞争 阿哥阿姐陷瓶颈
洪荣狄:剧本要大胆取材
除了演员、剧本,本地剧的制作成本无法跟外地相比,岂非未战先败?洪荣狄从现实的视角切入,认为电视台得先把剧集卖出去,有了海外市场,制作成本才会提高,构成良性循环,单纯要求资方不顾收益去投资,不切实际。
但她强调,一部剧是靠创作、制作和演员等集体完成,不是靠一个人论成败。谢韶光退圈后,不表示圈里没有好演员,只是每个演员魅力不同,加上谢韶光当年频频得奖,共获六次视帝荣衔,王尤红认为这就是他退隐后被观众牢记,复出时又深获期待的主因。
不知是否这个议题太敏感,目前跟新传媒有合作关系的人多要求匿名回答,也有人以没有时间、不方便谢绝访问。不过新传媒制作前华语戏剧部主管张龙敏、刚退休的金牌监制王尤红、金牌编剧洪荣狄、视帝郑斌辉和成功转幕后的前新传媒女星童缤毓都具名接受了《联合早报》的访问。
记者也访问了一些要求不具名的业内人士的看法。综合艺人与幕后人的意见,整理如下,主要可分两大点。
他想起黄循财总理不久前的谈话,说想重新定义新加坡梦,也就是不一定只追求经济上的成功。他期许曾经玩摇滚、弹吉他长大的总理,可以引导国人,包括新加坡的演艺圈去追求金钱以外的成就。
去年以自由身为新传媒编写重头剧《黄金大道》的剧本,洪荣狄说,他不会毛遂自荐为谢韶光编剧,但如果受新传媒之邀再合作,在编写剧本时可能看有哪个角色适合谢韶光演出。
新传媒制作前戏剧部主管张龙敏当导演时,曾与谢韶光合作过《活佛济公》。被问及谢韶光和本地剧之间的关系时,他用两个问题反问记者。本地剧当年是谢韶光一个人带起来的吗?本地剧衰退是因为他的离开造成的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显然,不应该认定谢韶光的回归,能把本地剧重新带起来。目前是午言媒体戏剧顾问的他笑说:“要不然,我们可就抹杀了当年过来新加坡开荒的香港人,以及很多演技派演员比如黄文永了。”
他也向本地同行喊话,希望大家从消沉中找到正能量。他建议大家多想想新加坡最擅长拍哪类剧,就多往该处发展。他2008年编写的《小娘惹》叫好叫座,创建了南洋剧剧种。从当年至今,没有出现更好的南洋剧IP,他因此建议新传媒再重启这条路线,才有《小娘惹之翡翠山》的开拍。
郑斌辉:希望回归不只是噱头
王尤红:戏剧工作者应多观察生活
王尤红认为演艺工作人员应该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同事多观摩好作品,多充实自己,才能交出好作品。此外,本地剧的题材应多样化,比如观众最爱的年代剧,现在一年才一部有点少;本地剧得提高预算才能优化制作,电视台得设法开源;编剧讲故事的方式也应创新,才能吸引观众。
在位期间,张龙敏曾安排谢韶光、李铭顺、谢燊杰到电视台跟演员分享演艺心得,也有本地演员被派到台湾做短期进修。他觉得这些都能让本地演员有所进步。但他也指出,演员如果表现不好,不一定全是本身的责任,导演的责任也很大。
郑斌辉记得出道后拍摄第二部剧《出路》,就幸运地和谢韶光合作,可惜之后谢急流勇退,两人也没多少合作的缘分。他喜见当年演技很好的谢韶光复出,并坦承近来也很少看本地剧了,所以希望谢韶光能接到好剧本,符合大家的期盼。在本地,资深艺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得让位给年轻一辈,但郑斌辉希望谢韶光的回归不是停留在噱头,未来的新作更不是只衬托年轻演员而已。
金牌编剧洪荣狄和谢韶光合作过的剧集,从早期的《雌雄大盗》到后期的《出路》《荷兰村》《喜临门》。他认为,谢韶光是公认的演技派,这次复出众望所归,但他也提醒,不要给他太多压力,毕竟在串流平台崛起之后,全世界的电视行业已经今非昔比。
延伸阅读
童缤毓:近年艺人比网红难出头
观众热烈欢迎谢韶光回归,有些人甚至认为现在演员的演技好像比不上前辈们。对此,张龙敏分析说:“以前的演员上过电视台办的演员训练班,但现在的演员不一定在演技上输给前辈。以前媒体不够发达,演员只能从训练班获得经验,当然他们也可以看戏,但不一定看到好戏。现在媒体发达,演员入行前可能已经看过、接触过网上各种分享的视频,当中很多可能都是一流的表演。他们可能因此建立起基本功。”
谢韶光月前宣布重返本地电视圈,在娱乐圈掀起热议,诸多读者和网民对他的新剧充满期待的当儿,也想重温旧剧。《联合早报》记者访问圈内人士,从谢韶光的回归,探讨本地剧的未来走向与发展,从而引发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
他想到了中国足球,觉得中国足球怎么做就是做不起来,也是因为过早私营的结果。“中国足球商机太大,还没立足,金钱就涌进来了,大家都在想怎么赚钱,而不是怎么踢好足球。”
张龙敏直言:“我们(演艺从业人员)的修养不够,思考能力不够,是因为教育的结果。我们的教育太功利了。”他认为,新广(新加坡广播局)在90年代改名新视(新加坡电视机构),并开始私营化后,正是本地剧水平下跌的开始。“电视是文化产业,扎根不够深就不能变成文化。香港人来新开拓本地剧才10年,政府以为之后就可以赚钱了,可是水平停摆之后就往下掉了。”
谢韶光多年后重返本地电视圈,引发本地艺人近年罕见的声量。留言的读者和网民莫不喜不自胜地表示欢迎,有些人甚至表示想重看本地剧。这个现象是否意味着谢韶光参演本地剧能吸引观众回流?本地剧逐渐没落是因为演员不够好吗?面对全球剧集的竞争,本地剧在三大要素——演员、剧本、制作缺一不可的情况下,还能如何下工夫?记者采访本地电视台前幕后人的意见。
张龙敏:多阅读才能拍好剧
他坦承自己很少看其他国家的戏剧,他宁可把时间花在阅读上。“读文学、心理学、宗教等等,都能提升个人修养,或者看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访谈也可以。”他认为,这些都能有助于了解人性,进而把作品处理好。
“还是要看执行能力:剧本、导戏、表演的执行能力。”张龙敏认为三种执行能力好不好,最核心的条件就是对人性是否了解。“我做了很多年,才知道对人性了解这么浅。”他举例说,一个人得罪了另一个人,结果不一定像很多剧本所写的那样——得罪人就被打;同样的,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并对他死心塌地,也不一定是因为容貌。张龙敏指出,如果对现实人性了解不足,编剧、执导、演出就可能千篇一律,陷入套路。
凭《志在四方》《破天网》等多部代表作成为“金牌监制”的王尤红去年退休。她曾在《真爱无敌》与谢韶光合作,并给予对方极高的评价:“少数非常认真、专业的演员,总是很热诚地做好本分。”
这次宣布回归后,谢韶光会被赋予什么功能和角色,新传媒还没有公布定案,王尤红建议为他量身订造角色,赋予最大的发挥空间,比较可能事半功倍,也为台内打一剂强心针。她认为,谢韶光久休复出,跟演员、幕后团队组成新的配搭,会产生新的刺激和动力,更有望擦出火花。
电视圈缺少榜样:本地电视圈称为阿哥、阿姐的人大有人在,但他们似乎没有前进的发展空间,再努力也好像不会被电视台重视,于是不再进步。年轻演员看到前辈面临瓶颈,意识到该行业的尽头,几年下来,可能得过且过,因为他们没有榜样可效仿。
本地剧拍摄成本:本地剧的拍摄成本太低,要怎么和外地剧竞争?这些年剧集的成本控制得太厉害,但预算低很难拍出质感,今天的观众鉴赏水平高了,你唬弄不了他们。本地剧比不上就会被淘汰,少人看就赚不到钱,这是个恶性循环。
常看中国剧的洪荣狄说,他察觉有些剧集剧本普通,但因为男女主角有人气,而受到追捧。除了演员的人气以外,他同意剧本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因此勉励同行大胆取材,写出突破性作品,“太保守会进入死胡同。”他提起正在播映的《不可饶恕的罪恶》时说:“其实本地剧有在做了,这部剧是性犯罪题材,是以前不敢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