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隐藏大量寓意

拨乱反正以暴制暴

电影掀开序幕,已出人命,画面震撼,悲情点到即止,氛围调子更似黑色喜剧。以主角“玛哈拉贾”名字为名,顾名思义,这是他的故事。

大反派阿努拉格·卡施亚普在邪恶与良善之间切换,让人不寒而栗。(剧照/互联网)

电影中隐藏大量寓意,若理解印度宗教文化,更能增添观影乐趣。

我已能确定《谁偷了垃圾桶?》(Maharaja)将是我2024年的十大最爱电影之一。

故事反转再反转

《谁》片讽刺社会黑暗面,尖锐犀利不留余地。无法无天的失序社会,警政贪腐,恶人当道,谁大谁恶谁正确,强者作威作福,大鱼吃小鱼,小鱼啃虾米,正义不彰,公理何在?逼得半生隐忍的善良小人物,亲手捍卫正义拨乱反正。

必有业力引爆那一日,阴差阳错原是因果报应,恶人不得超生,终成就最完美结局。

情节荒诞吗?但电影在开场不久便以一场戏凸显了玛哈拉贾近乎癫狂的偏执。他到学校为含冤莫白的女儿讨回公道,像头蛮牛一样打死不退。观众先入为主,早已认定主角确实可能为了一个残旧的垃圾桶义无反顾执着到底。一切从找寻一件看似毫无价值的失物开始……黑色喜剧添了悬疑推理味道,下一秒却又成了刺激感官的动作片,最后高潮竟上演了一出伦理亲情煽情大悲剧。

开场见木讷老实的理发师玛哈拉贾想请假却一再被老板刁难,一幕戏勾勒出主角安分守己的隐忍性格。镜头一转,放假的玛哈拉贾在对街的小店帮孩子挑玩具,突然出现一辆大卡车撞上了房屋。情节跳跃十几年之后,观众获知玛哈拉贾的妻子死亡,女儿乔蒂被掉落的垃圾桶罩住逃过一劫。心存感激的两人从此将垃圾桶命名为“拉克希米”奉若神明,两人一桶这些年来相依为命。某日,玛哈拉贾到警局报案,表示三名暴徒入屋打伤了他并拿走了拉克希米,希望警察立案找回垃圾桶。为了一个垃圾桶,玛哈拉贾苦缠、哀求甚至重金贿赂警察,却不断被讥笑奚落恶意使唤,更动辄遭受暴力对待,依然锲而不舍。

男主在警局高举眼镜蛇一幕,悲壮亦震撼。(剧照/互联网)

140分钟印度淡米尔语片,以为会分好几次看完。但,没有快转,无需停顿,一气呵成直到剧终。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导演兼编剧Nithilan Swaminathan(尼迪兰萨米纳坦)作出最强示范。好作品自能跨越语言、文化和地域,无怪乎电影在Netflix上线之后,社媒平台上网民热议不断。

《谁》片精彩之处在于运用跳跃式叙事手法,时序刻意错置,过去与现实交错呈现,极具误导性。情节错综复杂却又缜密铺陈,起承转合不落俗套。前半段刻意模糊视线,当观众开始耐不住性子的时候,却渐渐拨开迷雾,让事件因果关系浮上台面。当玛哈拉贾遇上第一个歹徒,出乎意料地上演血腥搏斗。此后情节开始暴走,故事反转再反转,让人猝不及防。原来如此,竟是如此。当千丝万缕的线索、伏笔串联起来,真相大白合情合理。

拉克希米(Lakshmi),是印度教的守护神毗湿奴妻子“吉祥天女”的名字,在电影中拉克希米应是守护家人的母亲象征,与此同时,也暗喻玛哈拉贾为印度教中守护众生之神“毗湿奴”。梵文的“Maha”是伟大的意思,“Raja”则为君主,编剧开宗明义以神圣伟大君主之名深化玛哈拉贾具有超越性、情操高尚的形象。几度出现的眼镜蛇,俨然是毗湿奴的座骑“舍沙”的化身,蛇的出现唤醒了玛哈拉贾手持剃刀捍卫世间正义的决绝意志。警局高举眼镜蛇一幕,悲壮亦震撼。

沉默的控诉最大声,极端行径自当以极端手段回击,以嗔报嗔,以暴制暴,皆因天地不仁。电影不时让人想起杜琪峰充满宿命论的暗黑作品,看到结局又唤起了对朴赞郁的暴力复仇电影的记忆。主角在一场场痛快亦痛苦的杀戮之中顿悟,活得比你好——是对于施暴者最极致的惩罚。

诠释玛哈拉贾的男主角Vijay Sethupathi(维杰·西图帕提),情感内敛细腻,展现深入骨髓之痛与恨,演技摄人心魄。反派Anurag Kashyap(阿努拉格·卡施亚普)也旗鼓相当,人设阴毒残酷霸道,但面对妻女如瞬间换魂一般,传神呈现矛盾人性。这名水电行老板和同伙进屋之后边奸淫掳掠边若无其事,像是在自己家一般下厨吃饭,回家竟又成了温柔丈夫好爸爸,画面让人不寒而栗,比恐怖片更可怖的,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竟可能是卑劣邪恶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