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人:长短视故事而定

同剧的徐彬认为拍集数较短的剧有好有坏,“一部戏得慢慢酝酿艺术氛围,是不能赶出来的,这是坏处。好处是会提高竞争力,大家得思考怎样在最短时间里吸引观众,这样可激荡创意。”

主演《爱不虚拟》的徐鸣杰和许瑞奇,支持新加坡电视圈推出更多少于20集的剧。徐鸣杰说:“早就应该这样了,戏较浓缩,不会拖,直接进入主题,但很考验编剧的功夫,因为他们得写得吸引人,在十多集里叙述很多事件和刻画人物,却要点到为止,没有废的内容。”

《再见明天》演员苏梽诚觉得,电视剧的集数变短后,辛苦的是编剧和故事人,“因为他们得写更多剧本。以前一部剧写20、30集,现在想到一个剧本点子只能写15集,之后又换另一个点子再写15集。对我们演员来说则是好事,因为如果可以在15集里把一个故事说完,为什么要拖到20集?”

李铭顺说:“较短的剧是流行趋势,它确实比长剧容易看,不须要花太长时间看完一部剧。加上现在网络世界有很多选择,我觉得观众看戏偏向速战速决。也不是说现在不能做长剧,若拍得不拖泥带水,那没问题。但如果剧集不断地在绕圈子,我相信观众会流失,戏不好看就走掉了,或者用快转来看,不像以前只能靠电视台播戏,一场戏不好看得等下一场戏。”

许瑞奇说,他个人会选择看八到16集的戏,“内容紧凑够强烈,我会看得很爽。如果是20、30集的戏,也得直奔主题,问题是主题明显吗?”

针对新加坡华语剧趋势,记者走访多名本地演员。在台湾发展的李铭顺拍过多部迷你剧集,10月以八集的《八尺门的辩护人》拿下金钟奖迷你剧集男主角奖。他认为现今观众的看戏习惯偏向“速战速决”。

跟苏梽诚演对手戏的王裕香说,集数并非关键,15与20集差别不大,最重要的是观众喜欢剧情,“至于演员,所付出的努力都一样,不管它20集、50集或100集,能拿捏好角色才重要。”

郭舒贤是2025年16集剧集《没马跑》的演员之一。(新传媒提供)

有关制作费,刘健财指出,一部戏越长,单集的平均预算就会越低,安排资源时可更灵活,在某几集投入更多预算;若拍十多集的剧,集集都得精彩,单集的平均制作费随之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得看出资平台愿不愿意花钱拍摄。

陈泂江(右起)、洪丽婷和周智慧(左一)是15集《庭外的一角》的主要演员。(档案照)

从演员视角,拍十多集或20集以上的戏有什么差别?许瑞奇说:“拍摄时长的差别最多是两三个星期到一个月,这得看剧组的拍摄行程有多密集。但我觉得重要的是,我有时看一场戏的剧本,不禁会想,那场有必要吗?重点是什么?我觉得,有时是为了填补时间才拍的吧,其实不拍也行的。”

陈泂江将顺应趋势的电视剧形容为“omakase”(厨师做主),延续过往模式拍的戏则像一碗肉脞面。观众是顾客,创作者宛如厨师,得留意顾客的胃口和食量。“量太大会吃不完,吃不完丢掉,戏不就白拍了?不如小量地给顾客吃。当顾客吃第一道菜的时候,厨师透过观察表情,就懂得顾客会把接下来几道吃完,因为他已经投入了。我们要做精致料理,但也得做大家习惯吃的肉脞面,安哥安娣和年轻人都喜欢吃肉脞面。不可能每天都都让他们吃一样东西,但要给他们好吃的。”

他分享自己的看戏习惯说:“那些听说很好看的中国剧,如果一共30集还可以,如果50集,我就直接放弃不看了。”

本地9点档电视剧,集数从过去的二三十集缩短为10到16集不等,以迎战串流平台的竞争,并迎合观众看剧习惯的改变。剧集缩短考验编剧的功力,以及资源的善用。演员们大多乐见其成,认为“短而美”的剧集,节奏紧凑,内容不拖泥带水,更能吸引观众追看。

黄思恬说:“观众的看戏选择多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八至12集的剧可以把故事交代好,我觉得特别好。应该跟着时代变化进步,20、30集的戏,现在真的没有太多人看了,除非故事特别好看,把观众从头到尾‘勾’住,那就真的厉害。”

同剧的周智慧坦言,她只有耐心看十多集左右的戏,“没有拖拖拉拉的情节,观众会看得比较舒服并一直看下去,因为每一刻都会发生不一样的事。”

记者提到,有些上了年纪的观众看惯20集的戏,对剧集变短其实无感。对此,徐彬觉得观众是可以被改变的,“不少观众被其他地区的剧‘带走’ ,这些地方的剧为什么有能力改变观众?为何新加坡剧就不能?那是因为其他地区的剧真的厉害,这也说明,观众是可以改变的。戏拍得好,就一定可以吸引观众。”

王裕香(左起)、苏梽诚、曾晓晴和徐彬携手演出15集新剧《再见明天》。(档案照)

哇哇映画掌舵人刘健财受访时说,free-to-air(FTA免付费电视)的观众已习惯20多集的剧,如果集数太少,他们或许还未真正投入,一部10集的剧两周便已完结。

《庭外的一角》男主角陈泂江觉得,重点不在集数多少,而是品质的好坏。他说,随着生活节奏变快,人们的休息时间越来越短,看戏的时间不长,对于看什么戏越来越挑剔,“在家吃饭的时候会选戏看,老婆每次都笑我说,等我选好戏,饭都吃完了。”

她本身会选择观看八到15集的戏,“我觉得这个长度恰好,我特别喜欢看韩剧就是因为它们‘short and sweet’(短而甜),看完后还会上瘾,感觉特别好。希望新加坡的戏,有一天可以拍成这个样子。”

《再见明天》演员曾晓晴说:“观众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变短了,不同平台的戏则越来越多。一些故事不用那么拖沓,把该说的说出来,不须要用两集讲一集的故事。当然这很考验写剧本的人,以往我们的剧本都是比较描述性的,较多靠‘讲出来’的内容。现在得看故事人、编剧怎么浓缩和雕饰,剧本减少描述性内容,台词较精简时,演员必须演得出来。”

演员多支持集数变少

新传媒发言人在电邮回复中告诉《联合早报》,电视台在创作思维和制作方式上,会积极契合观众喜好和观看习惯的变化,“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故事质量和格式的灵活性,而非局限于传统的集数规范。”发言人概括说,剧集长短是根据最佳叙事方案而量身定制。

曾晓晴觉得新趋势有助于扩展年轻观众的市场,“不能只守住同一个年龄层的观众,得扩展观众群。”她期许新加坡剧变短后,迎来更多不同类型的剧,让戏里探讨的话题更多变。

他认为,一部戏的长短应视内容而定,如果没有内容,观众自然感觉节奏拖拉,但有些故事确实20集都讲不完。哇哇制作的《青春小鸟》日前杀青,该剧共20集,有陈汉玮、王沺裁、黄炯耀、苏梽诚和姚彣隆五个男主角,平均一人四集戏,人物和故事的塑造多少会受限。

姚彣隆(左)和郑颖演出的16集《巨舞霸》目前在8频道9点档播出。(新传媒提供)
陈泂江将电视剧创作人和观众比喻为厨师和顾客,前者必须懂得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档案照)

针对9点档华语剧的趋势,早报询问制作公司堂堂映画和哇哇映画的看法。堂堂映画制作的13集《爱不虚拟》是这股“变短”趋势中的其中一部戏。掌舵人周伟堂告诉早报,相比20多集的剧,他偏好制作10多集的戏,因为故事更集中,不会有太多分支线,可更好地把资源集中描绘好一个故事,端出精致作品,制作团队也更有满足感。

徐鸣杰觉得,只要有观众看,20集以上的剧仍有存在的必要,“有人喜欢看13集的戏,有人喜欢20集的,有人甚至喜欢百多集的。观众年龄不一样,有的只是开电视打发时间,听听剧里的声音,然后做着其他事情;有的则想一次性追完13集的戏,我就是这种观众。”

若只针对新加坡电视圈,徐彬认为剧集变短是好事,“我们的20集戏太慢了,可以再浓缩一些。若要拉长,那是需要能力的,要拍出慢的美感并不容易。”

新趋势可吸引年轻观众

发言人也提及,随着串流平台兴起,抢夺观众眼球的内容激增,观众想看到更多触动人心的故事,“这也影响了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叙事结构的发展和集数的定夺,从而确保我们能够持续制作扣人心弦,节奏适中,引起观众共鸣的剧集。”

以前的短,逐渐变成现在的长。记者指的是新加坡黄金档华语剧的集数。

本届红星大奖视后钟琴演出2025电视剧《心有所依》,图为她的新剧造型。(新传媒提供)

再则,周伟堂提出偏长的戏很考编剧的功力,若功力不足,在故事或人物发展方面会显得力不从心。剧集或长或短,他认为关键在于故事格局和视野。他以2023年的30集重头剧《金色大道》为例说,该剧故事横跨数年,大起大落,情节开展到国外,适合拍成长篇。若不必要地拉长故事,观众未必想追看下去,从而影响收视率。

《庭外的一角》演员洪丽婷说,剧集该长该短视剧本而定,倘若内容丰富,拍20集以上当然没问题,若内容硬撑20集,还不如短的好。她举例《庭外的一角》的15集剧本说,每一集都很简洁,没有一场戏是拖拉的,“如果每一集都这么有趣刺激,我相信观众会想看下去。”拍摄期方面,洪丽婷觉得差别不大,“拍15集或20集都需要三个月左右,主要是看剧组拍得快或慢。”

在过去,新传媒8频道每逢星期一至五晚上播出的电视剧,全剧集数一般在20至30集;2023年起9点档试水温,安排同为10集的《送餐英雄》和《熟悉的陌生人》在该时段播出。自2024年起,全剧10多集的8频道电视剧明显变多,当中包括11月初落幕的《爱不虚拟》(13集),正在播出的《巨舞霸》(16集),即将播映的《再见明天》(15集),以及2025年剧集《庭外的一角》(15集)、《心有所依》(15集)和《没马跑》(16集)。据记者了解,已开拍但未发布的电视剧中,有几部是10多集的剧。

苏梽诚提到,集数缩短可能会流失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观众,“他们也许会觉得,看完15集的戏又得换另一部戏;但可吸引年轻观众,他们如果不喜欢一部剧,不用等太久就有新戏看。”

品质好胜于剧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