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日本及韩国的人均GDP购买力水平达到美国的22.6%之后的16年间,三国仍以9.4%、9.2%及9%的年均水平高速增长。以此类推,林毅夫认为,到203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也“应该有大于9%的可能性”。
中国“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提出,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今后1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应达5%左右。
相比德国与日本
中国具备后发优势
他说,如果欧美国家要维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就要把研发出来的技术产品卖给中国,否则就会从高盈利变成低盈利,“如果不盈利,怎么研发投入?”他认为,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除非有政治的原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林毅夫,前天在北大国发院举办的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指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4129美元(约合1万8979新元),占到美国人均GDP购买力水平的22.6%。
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大胆预测,从今年到203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潜力可高达8%。即便有中美摩擦、老龄化以及碳达峰等诸多挑战,实现5%至6%年均增速仍游刃有余。
中国则有后发优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即使人口不增长,也可以比发达国家增长得快”。不过他也指出,考虑到中美关系、碳达峰能耗约束以及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到203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将达5%至6%。
对于日益加深的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拖累,他则指出在没有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配置到高附加值产业、延长退休及提高教育质量等积极因素考虑在内的情况下,老龄化最多只能拖慢中国经济增速一个百分点。“到2035年之前,从增长潜力来看,中国应该还有每年8%的增长率”。
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2020年,中国经济一直以年均9.2%的高速持续增长,在全球国家地区中名列前茅。林毅夫相信,中国仍有后发优势。“看未来的发展潜力,不是看我们现在的水平,而是要看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差距有多大。”
此外,他也相信在中国举国体制下,“卡脖子”问题的解决不会遥不可期,“早的话,一年两年;晚的话,三年四年一定会突破”。
中美科技战中“卡脖子”问题,一直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林毅夫前天回答与会记者提问时表示,虽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科技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不可能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
在他看来,德国、日本早在1970年代就与美国差距不大,技术已达到世界最前沿,没有后来者优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必须自己发明,经济增长速度就慢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