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中国就业环境不景气,有些上班族收入下降,再加上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无暇开火做饭,于是价格实惠、菜品丰富的社区老年食堂开始吸引愈来愈多年轻人。

几个月下来,她发现午餐实际开销远超公司给的补贴,这让她感到不安。她说:“周围人都在量入为出,厉行节约,这让我有点罪恶感。”

北京景山街道的长者食堂,菜品价格比普通餐厅低约20%,菜量较多,用餐者可以选择半份菜品。(孟丹丹摄)

年轻人“蹭”老年食堂,精打细算过日子,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年轻人注重性价比、务实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现实经济压力下年轻人消费欲望的冷却。

不少年轻人晒出物美价廉社区食堂的坐标,还有人分享哪道菜最好吃,哪道菜最便宜,有些距离旅游景点较近的社区食堂,甚至被一些年轻人列为“穷游途中能量补给宝藏小馆”。

两三百平米的食堂很快挤满了前来吃饭的人群,8元(人民币,下同,约合1.50新元)一份炒油麦菜,15元一碗水煮鱼,18元一盘回锅肉,还有免费的西红柿蛋汤,近10种热气腾腾的菜品一列排开,年轻人和老年人一起排着队,高峰时段的队伍一直延伸到食堂入口处。

小宋点了半份肉炒三丁和青笋木耳,加上米饭共17元。她边吃边说:“这里比外卖便宜得多……中饭、晚饭都过来吃的话,一天可以省下10元到20元。”

与喧闹嘈杂的商业餐厅相比,养老食堂的就餐氛围要安静得多。而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上,有关社区食堂的话题讨论则是另一番热闹场景。

北京社区养老食堂大多获政府补贴, 价格实惠, 菜品丰富,从而吸引越来越多上班族。 图为北京炮局胡同的青龙社区食堂。(孟丹丹摄)

北京东城一家今年刚开业的社区食堂卢姓经理受访时说,由于政府扶持,她的食堂价位比周围餐厅低近20%,上午11时半至下午5时的时段,优先服务老年人,也提供送餐服务,其它时间段主要接待附近的上班族,年轻人占到客流量的八成以上。

今年刚入职北京一家出版社的小宋(25岁),最近也成为社区养老食堂的回头客。以前她主要靠点外卖解决吃饭的问题。

在写字楼上班的沈敏(27岁),一周五天都在附近胡同里的养老食堂“蹭吃蹭喝”。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2023年全国社区食堂已达6700多家。不仅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遍地开花,成都、武汉等西部、中部城市也都涌现一批社区食堂。

终于,她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办公室附近的社区养老食堂,食堂享有政府补贴,比外卖、普通餐馆都便宜,菜量也不少。

财经专栏作家张林受访时说,年轻人与老年人消费习惯不同,一般吃不到一起去,现在年轻人主动加入老年食堂,说明疫后青年群体就业、收入压力真实存在,他们对未来不像过去那样乐观,不愿过多消费。

他也指出,中国青年群体劳动时间越来越长,打拼一天无暇买菜做饭也是“蹭”老原因之一。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延长至49小时,按五个工作日计算,每天仅工时就用去9.8个小时。

沈敏任职的公司去年开始削减员工福利,取消公司食堂,每月发放800元补贴,代替以往免费的午餐。为解决午饭问题,她开始点外卖,或与同事团购附近餐馆的优惠套餐。

临近午饭时间,北京城中心的一些胡同渐渐热闹起来,三五成群的年轻白领有说有笑,接连涌入位于胡同深处的社区养老食堂。

其实社区食堂几年前就有,开办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行动不便,或不能自己做饭的老年人提供膳食服务。后来出于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开始向各年龄段人群开放。

北京是中国深度老龄化城市之一,65岁以上老人已超过330万,占市总人口的15.1%。为解决快速老龄化人口的吃饭问题,全市建有1100多个能提供养老助餐的社区食堂。大多数食堂得到政府政策扶持,有的享有免费空间,有的获得建设资金,有的减免水电费、税收等。

沈敏频频光顾的社区养老食堂,正在被中国年轻白领们“占领”。

“三菜一汤一共21元,比外卖划算多了”,她指着面前餐盘里的两样素菜和一份淋着酱汁的白斩鸡,边吃边受访说:“这里的菜比街上小餐馆要实惠,吃着也放心。”

北京景山街道的长者食堂,菜品价格比普通餐厅低约20%,菜量较多,用餐者可以选择半份菜品, 用餐高峰时段,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食堂入口处。(孟丹丹摄)

在养老食堂独自用餐的白领以男生居多,他们大多边吃边看手机,吃完后匆匆离去;也有不少结伴而来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小声聊着天,吃完后也不会逗留。还有为数不多的年长者,他们大多将饭菜盛在自带的饭盒里打包直接带走,少部分人坐下来堂食。

北京炮局胡同的青龙社区食堂外观。(孟丹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