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市场规模小而且竞争激烈,但行销专家认为,若超市业者能针对有需求的小众市场,未来增长潜能良好。

陈素娟说,年长者较喜欢亲自挑选蔬菜生鲜,所以多数人喜欢到湿巴刹。较早前一些湿巴刹关闭清洗,这些年长者就会到超市或杂货店购买,因此需要这些实体店。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陈素娟副教授也有类似看法。

陈素娟认为,若小型业者无法继续独立经营,可考虑与其他业者组成联盟,如早期的宜康迷你市场(Econ MiniMart),在向海外供应商批量采购时就能压低价钱。

她认为,若以土地面积来看,新加坡市场确实很小,但我国依赖外国食品进口,因此市场未必如想象般小,小型业者也有可发挥的空间。

学者:网购无法完全取代亲自到店内选购产品体验

常李妍也认为,在实体店触摸商品和与人沟通的体验是网购无法取代的。她相信,线上和线下购物将共存,相辅相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两位学者都认为,网购无法完全取代亲自到店内选购产品的体验。

“新加坡的多元种族国人和外国居民,对不同食品的需求会一直存在。因此小型业者可针对受众群的不同需求向海外供应商采购。只要产品种类和价格具有吸引力,这些业者将能符合顾客的需求,包括现在无法出国又想吃海外食物的国人。”

常李妍也认为,市场整合不会在近期发生,因为目前的趋势是为个别消费者提供客制化的服务。“与其互相竞争,本地超市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最擅长的优势上,也就是以可负担得起的价格售卖多种受欢迎的产品。”

新跃社科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高级讲师常李妍博士受访时说,针对个别市场需求而生的小型超市业者陆续进场,显示新加坡较成熟的超市业仍有很多良好商机。

“别忘了网购有最低消费额,否则就得支付包装运输费,还可能出现存货不足的情况。即使消费者上网购物,多数会购买大型或沉重物品,如米、面粉、食用油、罐头等,然后去实体店买新鲜蔬果。”

“这些新业者尝试通过把焦点放在部分消费者身上,而不是所有消费者,来与大型超市区分。例如主打某个地区的商品或产品类别。”

市场竞争若过于激烈,一些业者可能无法负荷竞争压力而结业或与其他小型超市合并。

她指出,大型超市也售卖国际产品,但小型业者是以专卖店的形式竞争,能吸引特定消费群,这对新加坡超市业的生态系统发展有利。

零售已走进新纪元,网购逐渐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首选购物方式。中型超市如好超市与Grab合作,思家客也在购物网站销售,但也没放慢开实体店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