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有这个品质,能把人连接在一起。我的学生长大后不在这里上课了,甚至可能散落在世界各地,但相聚时还是会一起玩音乐。这就是音乐的美好。”
本质不是商人 坚持音乐家初衷
30年一晃而过,在Mandeville教学过的老师们,有的年迈退休,有的离开了新加坡,有的甚至离开了人世。学生们则一茬一茬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成为演奏家,和叶舒莓他们在大舞台上同台演出,有人做了父母,把孩子送来学习。
令人意外的是,开办音乐学校30年,叶舒莓和陈家敦仍坚持亲自授课。如他们所说,自己不是商人,而更愿意做舞台上的演奏家,以及坐在琴房面对学生的老师。
叶舒莓说,她不排斥考文凭,但培养热爱是第一位。他们采取了一对一课程与团体课配合的方式,通常,一个月里,学生上三次单人教学课,第四次便是小组聚在一起演奏交流。
她说,演奏其实很难组织,有时候吃力不讨好——场地大租金高,一些家长还会认为花钱上团体课很亏,但她很坚定——要让学生热爱,就一定要演奏 。
延伸阅读
近些年,音乐培训行业竞争激烈,很多商家开始打价格战,而Mandeville重视演奏的理念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在租金高企的背景下显得很不“划算”。谈到这一点,叶舒莓和陈家敦从未动摇,他们说,自己本质不是商人,要坚持作为音乐家的初衷,相信家长们最终会理解。
1995年,叶舒莓(Yap Shu Mei)还是新加坡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业余时间兼做私人音乐教师。那时,新加坡的音乐教学班几乎都是琴行的商人在办,商人重利,很多并不具备教学资质和专业能力。她想,自己在国外接受了系统的音乐教育,为何不为新加坡的音乐教育做些事情呢?
用音乐抚慰人心 与慈善组织合办音乐会筹款助贫
叶舒莓在交响乐团的同事、大提琴家陈家敦(Ken Tan)也怀抱同样的理想,两人一拍即合,在乌节路租下四间音乐教室,Mandeville Conservatory就这样诞生了。
与一般的音乐培训班相比,Mandeville设置了更多的中型和大型教室。这是因为,演奏家出身的两人,认为真正的音乐教育绝不只是一对一教学,也必须让学生有合作演奏的机会。
当然,让学生有机会像音乐家一样站上真正的演奏厅,也是她所希望的。Mandeville每年都为学生筹备一两场大型交响乐演奏会,在千人礼堂,她坐在台下,看着专注于音乐世界中的孩子,灯光洒下来,每一个人都闪闪发光。
如今,Mandeville已从当初的一个想法,发展到两个分行、40间教室,从古典乐延伸到各类音乐风格,覆盖近10种乐器,拥有40多名老师和上千名学生。
尽管离开新加坡交响乐团近30年,重心早已转到教育,他们仍享受作为演奏者的快乐,常常在业余时间参与交响乐团演出。他们也鼓励学校的老师们去外面演奏,而不是一味教课,因为“一个音乐家一定不可以失去在台上演奏的热情。”
“一个人、十个人、三十个人一起演奏,声音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自己经历过,所以知道,和别人分享你的音乐,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乐声流淌,能给人温暖、荡涤心灵。两位海外学成归国的演奏家在本地从事音乐教育事业30年,经历时代变迁,他们仍然坚持音乐家办学的初衷——培养热爱。
音乐有着抚慰人心的力量。Mandeville多年来与慈善组织合作举办音乐会,为贫困人士筹集资金,2016年荣获总统志愿服务及慈善事业奖。叶舒莓和陈家敦也时常带着孩子们去老年护理院或社区中心,看着稚嫩的孩童为老人带去音乐,那种纯粹让他们欣慰。叶舒莓说:“孩子们会明白,动人的音乐不只是在高端的演奏厅,音乐无处不在。”
设置更多中大型教室 让学生有机会合奏
30年前,市场对音乐教育没有成熟认知,叶舒莓和陈家敦决定做变革者,专业性和系统性是他们从最初就坚持的理念。“我们希望做整体性的音乐课程,既有独奏,又有小组的室内乐,也有大组的管弦乐,课程要涵盖乐理、音乐史、音乐分析。所以我们把它叫Conservatory,就像是我们在国外留学的学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