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回应方式,加剧了两国朝对立甚至对抗的路上狂奔。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改变了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一方面,改革开放几十年所累积的实力,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因此开始争取同自身国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乃至要参与对国际新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所谓的“百年国耻”历史记忆,又导致中国的外交姿态容易在悲情和豪情之间摆荡,给外界予情绪高于理性的印象。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能够提供宝贵的参考。对于熟悉美苏冷战历史的人,《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的内容以及美国参议员“未来几十年”的提法,显然足以产生相关的联想。当美国确定苏联为主要战略威胁后,所形成的对苏国策共识,前后贯穿了从杜鲁门到老布什共九位总统,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直到柏林围墙倒塌、苏联解体为止,无论是共和党或民主党主政,政策上都没有太大的偏离。因此,只要美国国会核准法案,美中对立的大局就基本确定。
自中美贸易战开启以来,中国跟西方世界之间的矛盾,似乎不断加大和扩散。从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对新疆维吾尔族“种族灭绝”的争议、冠病病毒朔源和追责、对台湾的“武统”呼声、南中国海航行自由等等,中国同美国的分歧日益加大,跟以欧盟为主的西方国家,目前也越来越难以沟通。原本被视为中国外交突围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近日因为中国升高反制欧盟就新疆问题的制裁,导致协定濒临触礁。继英国、法国之后,德国宣布于8月派遣军舰赴南中国海,反映中欧关系的逆转速度和程度。
在中国最为在意的台湾问题上,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自2020年美国国会通过《台湾保护法》后,美国国务院日前又颁布新准则,放松美台在官方层面的接触。准则形容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体制和重要的安全和经济伙伴,也是国际社会中的一股良善力量”。中国在拜登就职后加大战机和战舰环绕台湾的频率,美国国务院立即发表声明,表达对台湾的“坚如磐石”的承诺。中国外长王毅4月5日与日本外长茂木敏充通电话时,警告东京“不要把手伸太长”,却无法改变日本有意配合美国介入台海军事冲突的决定。
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将在4月14日开会,讨论并表决一项两党共同推动的《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强化阻止中国扩大全球影响力的能力。这是一部完全针对中国威胁的专项法案,一旦通过,无异于宣告美中新冷战的开始。自美中阿拉斯加高层对话公开双方歧见后,两国在外交姿态和行动上针锋相对呈变本加厉之势,台海及南中国海更鼓角齐鸣,国际地缘政治酝酿剧烈的变化。
3月份突发的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凸显经济全球化的脆弱性,或加速世界产业链的调整,并波及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的经济基础。冠病疫情前各国经济相互深度依赖的现象,恐怕将出现深刻的改变。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可能因此遭受不小的影响。如果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紧张关系不改善,当下发挥冷战防火墙作用的国际投资和外贸环境,可能无法避免局势的恶化。各界因此须密切关注美国《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的立法进程。
这部长达283页的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加强对中国武器和太空装备的军备监控,强化通过盟友和多边机制来维护人权,及遏制中国在亚洲和全球扩张对人权的伤害,收紧中国对美国高等学府的资助来防止知识产权盗窃,限制高技术对中国出口等等。有资深参议员形容法案是让美国准备好,在“未来几十年”应对中国竞争。换言之,法案是美国今后中长期的对华国策,且基调并不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