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就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以及更好地处理各类塑料垃圾。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一个国家能否在环保方面有所作为,涉及多层因素,最根本的是,处理垃圾的能力。

贫穷落后的城市,贫民窟跟垃圾山共处,更不会有意识地对塑料垃圾作分类处理。富有国家则因为生活方式助长对塑料产品的依赖,包括垃圾袋和各种塑料包装瓶罐,因而“生产”更多有害环境的垃圾。有些发达国家多年来甚至把有害垃圾,如塑料和电子垃圾,输出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把问题转嫁给别人。

本地超市将对一次性的塑料袋收费,政府计划在下半年展开公众咨询,了解公众对收费模式、收费额等等的看法。

新加坡处理生活垃圾的基本做法是焚烧后填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塑料垃圾危害环境,但最基本的矛盾仍无法解决,塑料袋和塑料产品不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淘汰,人们即使明白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好处,仍无法得出一个共识。

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塑料袋所引发的“爱与害”,是个公共议题,其中的利与弊,正反两面的逻辑,相信各方都耳熟能详。因此,探讨塑料袋收费的公众咨询,也应包括各种相关建议,并以其他国家的经验作为参考。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说,我国在2019年丢弃的生活垃圾中,有20万吨属于一次性的购物袋和打包盒,“相当于400个奥林匹克游泳池的容量”。可见问题之日渐严重,导致政府再次思考塑料袋收费的做法。

配合新加坡的国情,我们在这个课题上,须通过不断的实验,假以时日,当可以取得一个更具永续性的实际应对方案。

这些意见都有其逻辑,突显这个问题必须有个全面应对方案,涉及消费者、家庭和商家,环环相扣,单从购物塑料袋着手,不见得是最有效的途径。

海洋可以把海面上漂浮的各类垃圾带到千里之外的海滩,海中各种大小生物吞下塑料垃圾,最终进入食物链,危害海中生物群的生命和人类的健康。

《联合早报》对课题展开网络调查,截至4月11日下午有超过1700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不愿意为一次性塑料袋付费的受访者超过六成。将近一半认为,可对第三个塑料袋收费。

塑料袋不环保,不容易处理,而且一个国家滥用或是没有很好地处理塑料袋和各类塑料用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跨边界的。

不必等待公众咨询,有关塑料袋与环保课题的争议,多年来并没有停止过,塑料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每个人都有话说。

昨天本报的交流站发表了三则有关这个课题的读者意见,有者认为一次性塑料袋的收费不可太低,太低则达不到效果;有的认为应全面限制塑料产品的使用;也有的认为塑料袋收费不是办法。

超市为塑料袋收费,具有“惩罚”意味,对低收入家庭也可能带来冲击;另一方面,或可考虑提供免用塑料袋的回扣,以资“奖励”。不论是“惩罚”或是“奖励”,最终目的还在于改变人们的意识和习惯,珍惜塑料袋,尽量做到少用,以及在丢弃前物尽其用。

新加坡家庭一般都用塑料袋装厨余残羹,若不用塑料袋,引发的卫生问题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重点不在于完全不用塑料袋,而是如何节约使用,以及多次使用。我们应该从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提高环保意识,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以及培养保持环境清洁的好习惯,在外也不随意丢弃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