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关系的基本症结,在于多数族群和少数之间对课题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作为多数群体的华族,有必要更自觉和敏感,用谦卑的态度,去聆听他族在日常生活里的遭遇,观照自己日常的言行。而在华族当中,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对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理解。这种代际差异,同样必须采取上述的手段去深入沟通。年轻人充满理想性,年长者则更有历史感,彼此的真诚交流,跟不同族群之间的对话一样重要。只要大家本着促进了解的诚意,深化“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就能朝着建立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踏出必须的关键一步。

多元之间的和谐是多元种族、文化、宗教、语言的新加坡立国的基石。当年新加坡之所以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正是拒绝种族主义政治,誓言要不分种族,建立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多元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否定的现实,如何求同存异,在过程中增进相互理解,维护社会公正平等,是一项“止于至善”的不懈奋斗过程。因此,在探讨种族差异所出现的矛盾时,目的必须非常清楚,那就是要寻求共识,强化同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同时要避免制造对立,导致种族关系紧张甚至引发误解和冲突。

在有了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共同且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就须重视迈向目标的手段。诚如两位部长所提醒的,对话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这就要求对话各方有面对矛盾的适当准备和态度。这包括需要对矛盾抱持好奇心。对不同立场背后原因的好奇,是促进理解的第一步。其次,各方必须有谦虚的态度,用开放的心灵而非道德批判去假设彼此的立场。再次,基于对人性不完美的体认,尊重立场相对者。因为既然人无完满,自己也必然有盲点或不足之处。

种族关系无疑是容易引发情绪的敏感课题,理性的讨论也难免有尖锐观点交锋的时刻,所以面对矛盾问题的讨论须学会就事论事,在立场相左之际,聚焦事证而非个人。毕竟,意气之争不但不会让道理越辩越明,还容易适得其反,制造对立和分裂。同理,在讨论时的措辞选择也是关键。因为各种原因,本地长时间回避对敏感课题的公开讨论,如今各方觉得不宜再回避而开启对话,这一努力值得肯定,但也因为缺乏经验,就得靠自己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语言,他山之石可借鉴,但是要认真思考对本地社会现实的适用性。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希望,新加坡人在未来谈论种族和宗教课题时,能超越过去的互相容忍,迈向互相接受,继续透过在共同空间一起生活,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朝实现“后种族社会”的志向再迈进一步。这是继财政部长黄循财之后,第二位内阁部长就最近社会关注的种族关系课题,公开发表看法。黄循财同样强调互信和容忍的重要性。

2021年7月5日

在明确这一基本大目标后,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追求公正平等是长期的理想,难以一蹴而就。同时,平等并不意味着均等。配合多元和谐的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就是唯才是用。除了个人际遇的不同无法改变,个人的个性、偏好、见识也同样无法强求一致。所以,探讨种族关系课题时必须对所要达致的结果,具备清醒的现实感及合理预期,需要付出努力长期耕耘,不为速成而剑走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