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呼吁那些并非因为过敏因素而决定不接种的人重新考虑利弊。接种疫苗是对自己和家人朋友的保护,也是一份公民义务。我们说到底还是一个东方社会,对这样的认知,相信不难理解。

即使日后本地的接种率达到八九成,对于高风险国家的持长期证件或短期社交访问证件的旅客入境,也须持谨慎态度,因为他们入境后将风险扩散到社区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趋势很明显,我国下来将针对已完成和未接种疫苗的两个群体,制定不同的安全措施。这是一种差别对待,既是为了鼓励未接种者重新考虑,也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保护。我们可以预见,将来不接种疫苗者在某些场合会面对一定的不便,例如参加婚宴或宗教仪式等大型活动须提前检测,或者出国旅行面对更多更麻烦的要求,甚至在职场上不容易争取到某些工作,也是不难想象的。

长时间戴口罩当然不舒服,但与限制人数和活动,规定隔离和关闭边境等措施相比,它确是一种社会和经济成本很低的防疫手段。出门在外戴口罩,不会干扰经济活动,还有人发现这一年多来连伤风感冒也少了。也许唯一的坏处就是制造了更多垃圾,但这是大流行时期的“必要之恶”。所以进入新常态后,是否马上告别口罩还须慎之又慎,尤其是在室内和人多的环境中。

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已完成接种的人比较不可能受感染,所以也比较不可能传播病毒。这样一来,病毒传播链将断裂,发病率将更加受控。群体免疫虽尚未实现,但已可初见效果。

冠病疫情暴发至今超过一年半,我们都渴望尽快进入后疫情新常态,希望能早日恢复与亲朋戚友聚会活动、在办公场所上班的生活方式,甚至能自由出国旅行。不过,纵观许多高接种率国家的经验,防疫措施的放松必须有度,人们仍须负起公民责任。

进入后疫情新常态的另一个关键节点,是何时可以不再戴口罩。那些接种率高的国家如美国、以色列、英国等,已经或即将放宽戴口罩的限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在放宽室内不必戴口罩的限制后不久,又恢复这项规定,因为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当地引起新一波传染。

例如在边境管控方面,对于来自高风险国家的入境者,仍须审慎检测与隔离。新加坡建筑商公会、新加坡海事工业商会和新加坡石油化工企业协会,联合试行从印度小规模引进客工,是值得赞许的自救计划。这个计划让客工出国前在当地和入境我国后都须隔离,整个隔离期长达35天。这个谨慎的做法有望将病毒入境的风险降到最低,又可逐步满足企业对人力的需求。

我国冠病疫苗接种进展顺利,抗疫措施迈入新里程碑的时间表越来越清晰。再过几个星期,我国将有过半数人口完成两剂疫苗接种,之后边境可逐步重开,更多人可以旅游,企业也可以谨慎地输入员工,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可以逐步放宽限制,进入后疫情新常态。

截至7月7日,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近四成人口完成两剂接种。按照当前的进度,预计7月的最后一周可实现半数人口完成接种;接下来的目标是在国庆日到来时,实现三分之二的人口完成接种。

对于放宽戴口罩一事,我们同样须谨慎行事。西方人向来没有戴口罩防止疾病传播的习惯,在冠病暴发初期,一些西方民众也以个人权利为由,近乎自私地坚决不戴口罩。如今解除戴口罩的规定,更像是一种象征性行动。事实上,在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本月19日起解除英格兰地区的防疫措施,包括取消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等规定之后,英格兰首席医疗官惠蒂表达了应保持谨慎的看法,说他仍会在室内和人群之中戴上口罩。世界卫生组织也呼吁那些完成疫苗接种的人,继续戴好口罩和采取措施预防感染。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差别对待是保障社会健康和经济活动可持续性的必要之举,但是我们必须警惕,它可能演变成另一种歧视。即使我们致力于制定各种指导原则,保护他们的权益,但是一旦不接种者成了少数群体,他们可能面对更多的压力和不谅解,这不是一个包容社会所愿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