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合组织是北京为确保新疆等西边国境安全的被动防御,中亚峰会无疑是中国主动出击的战略作为。中亚国家大多属于突厥语系民族,跟亚洲大陆西端的土耳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北京把中亚峰会确立两年举行一次的制度化安排,不无在俄罗斯战略真空出现前捷足先登的用意。

从历史大视角观察,中亚在近现代都是大国棋局的必争之地。19世纪代表“海权”的大英帝国,同代表“陆权”的俄罗斯帝国在中亚的激烈“大博弈”,反映了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海权论”,和强调中亚地理重要性的英国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的现实竞争。虽然不能简单复制,当下以美、英、日为代表的海权强国,跟取代俄罗斯的中国为代表的陆权强国,似乎在重演另一场新时代的大博弈。在这个意义上,中亚峰会毋宁可视为中国积蓄外交能量,未雨绸缪的努力。

由于开会时间点的巧合,国际舆论大多把中亚峰会解读为对冲同时在日本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广岛峰会确实传出针对中国的明显意图,西安峰会也不无分庭抗礼的用心,但毕竟两者并不属于同一个政治量级,西安峰会更代表中国和中亚五国本身的地缘政治计算。乌克兰战场上的胶着,一来拖住了美国,二来增加了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三来寻找不到出路的欧洲,被逼得必须也借助中国的“介入斡旋”,这些总体给了面对西方外交压力的中国的不少地缘政治利益红利。如今在中亚,中国得以发挥更大影响力,多少也拜俄乌战争所赐。取道中亚还可直通中东,更是大大增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然而有得必有失,莫斯科至今在战场上不如人意的表现,加上获得西方先进武器和军训的乌克兰蓄势待发的战略大反攻在即,使到北京也不能不在战略上有所准备,做另一番“最坏打算”。

中亚国家传统上依赖俄罗斯提供安全保障,在经贸上则靠中国投资。莫斯科军事强国的形象毁于乌克兰战场,迫使中亚国家必须重新计算现有的外交安排。在依赖俄罗斯保护的同时,中亚国家也忌惮莫斯科的领土野心。因此,适时引入更多中国的影响力对冲俄罗斯,符合它们的利益。中国从2001年与俄罗斯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共同稳定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形势,到如今基本上可以一呼“五”应,表明中俄战略实力此消彼长的现实,以及北京在后乌克兰战争时代维护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

由中国主导的首届中亚峰会发布了《西安宣言》,象征中国对中亚地区的经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宣言强调了中国同与会的中亚五国要强化合作关系,特别是在中国所关心的能源和粮食安全方面,也通过共同反对“颜色革命”,突出抵御西方政治渗透的担忧。作为俄罗斯的传统后院,莫斯科缺席峰会,反衬中国地区影响力的相对提升;五国同意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也反映深陷乌克兰战场的俄罗斯对中亚控制力的下降。在中西对立格局日益明显的当下,峰会也显示中国因应新时代的外交布局。

广岛峰会是西方世界集体实力的展示,受邀与会的还包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巴西,以及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印度、代表亚细安的印度尼西亚、代表非洲联盟的科摩罗、代表太平洋岛国论坛的库克群岛,一方面展现西方世界的号召力,另一方面也在抵消中国的外交影响,比如拉拢金砖国家主要成员的巴西。峰会的联合声明主要针对俄罗斯,却不忘同时不点名中国的“经济胁迫”。作为排在俄罗斯之后,当下西方的“次要对手”中国,必然要有所准备。

俄乌战争所牵动的一系列全球地缘政治地壳式改变,正迫使主要角色积极作为。西安峰会和广岛峰会针锋相对,会否启动另一轮海权对陆权的国际争霸,因而是后乌克兰战争时期,值得继续观察的全球形势重要发展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