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局正是采取这样的双保险策略,不管怎么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食品供应高达九成还是仰赖输入。去年,食品局批准西班牙为我国供应羊肉,批准印度尼西亚供应鸡蛋和活鸡,也批准土耳其供应鸡蛋。进口来源国家与地区达到187个,比前年的183个有所增加,其中41个来源地获准出口牲畜、肉类和蛋类到本地。除了确保来源的多元性,近岸外包(即借用邻近国家的丰富土地资源发展农业)也不失为一个可以持续开发的来源。

另据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人力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本月初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林厝港农地发展计划预料今年底或明年初成形,本地农产业在后冠病疫情时代也逐步正常营运。政府预计,未来几年会决定是否要检讨上述目标。农业生产离不开对土地的善用,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稀缺而珍贵的新加坡。因此,这一因素对于落实“30·30愿景”无疑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新加坡食品局5月20日发布的数据,我国去年的鸡蛋自产量比前年增加约12%,蔬菜和海鲜的自产量则分别滑落约15%和7%。本地整体的食品生产力,连续三年未能达到国人约10%的营养需求,这和实现在2019年定下“30·30愿景”,也就是希望在2030年前提高本地农业生产力,以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不过,要保障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安全,仍须务实地双轨并进,除了发展本地农业,更须持续扩大和加强国际供应链的韧性。在这方面,利用我国作为国际交通与运输枢纽的地位,加强新加坡和全球各地的海陆空连通性殊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多元性的食品供应链,不会像冠病疫情期间一样被阻断。

若就过去五年的进度看,要按计划实现愿景,当局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检讨也许是必要的。今后几年的发展可能是成败的关键。这个关键在林厝港农地发展计划的落实,有关计划预料今年底或明年初成形。此外,本地农产业在后冠病疫情时代也逐步恢复活力。许宝琨说,“我们能否完美地实现30·30愿景?或许不能……但我们不应过于关注数字,因为疫情冲击、建筑工程延迟、物价上涨等对农业的短暂打击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用过于焦虑,优质的农场仍然存在。”

另一个例子是室内蔬菜种植。蔬菜工厂VertiVegies原本计划兴建本地最大的室内农场,每年生产六公吨的蔬菜,但这个占地两公顷的项目,因与中国投资者在合资上遇到问题而于两年前告吹。本地去年的蔬菜产量占总消费量3.2%,比前年的3.9%低。海鲜产量占总消费量的百分比也从前年的7.6%跌至去年的7.3%。唯独鸡蛋产量一枝独秀,占比从前年的28.9%增至去年的31.9%。本地蔬菜和海鲜产品得不到消费者足够支持,相信是价格上缺乏竞争力,显示土地和人力成本高昂的制约作用。

但无论遇上怎样的困难、挫折和挑战,发展本地农业的努力都必须坚持下去,这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不能不做的工作,是国家生存之需。我们必须尽量夯实农业基础,善用科技提高生产力。在这方面,由于厂家投入成本相对高昂,当局可能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确保农业土地使用期的稳定性,以便吸引高科技生产者作长期的投资。从粮食安全等于国家安全的高度思考,对于土地的规划使用,就不能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

无论如何,这些年的实践说明,要提高本地食品生产力挑战重重,必须克服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一一解决。以金目鲈的养殖为例,去年,水产养殖公司Barramundi Group就因在南部海域的金目鲈养殖场暴发金目鲈落鳞症,决定中止养殖,把业务转移到文莱。食品局原本计划在三个南部岛屿附近水域设养鱼场,但由于担心可能会对多种珊瑚礁和濒危物种造成影响,因此其中两个养鱼场的投标项目推迟,但期限未定。最近传出的消息是,食品局将改善在这一带的海上渔场的基础设施。这也具体反映生存空间有限的新加坡所面对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