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角度看,已经企业化的英康若与安联合股,确实能享有后者作为世界性大企业所拥有的更广阔市场和竞争力的好处,这也符合股东的利益。但从广大消费者以及职总会员的角度看,英康还是回避不了原初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问题。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来自前车之鉴。原本服务基层民众的新加坡邮政储蓄银行,在被新加坡发展银行收购后,就出现全然商业化运营的现象,不如原先重视服务草根客户。
事实是,今天的英康只占新加坡保险市场很小的份额。据业界的数据,英康虽有170万保户,但所占市场份额只约6%,这是否已威胁到英康的生存发展,以致管理层认为非改弦易辙不可?持有英康保险72.8%股权的职总创优企业合作社,虽有出售股份的决定权,但也须设法让广大客户群乃至一般民众,对脱售管理权的利弊有更好的了解。
尚达曼指出,职总英康在1970年设立时,新加坡的直接保险公司寥寥无几,英康弥补了空缺,为工友提供负担得起的保险。时移势易,保险业过去几十年来已发生根本的变化,如今在本地的直接保险公司已有40几家,提供各色产品,保险业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没有一家公司能独霸市场。因此,英康企业化对保费的影响不大,英康也会持续为国人提供负担得起的保险。他补充说,要让保费负担得起和产品多样化,最佳办法是确保保险业蓬勃发展和有竞争性,金管局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这就涉及保险业的监管机构,即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态度。2022年职总英康宣布要转型时,就有议员向当局提出质询,企业化是否将影响保费,以及工人是否还能获得负担得起的保险?时任主管金管局的部长尚达曼资政所给的回答,显示政府对保险业和英康原初合作社的角色,已有不同的看法。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两年前职总英康从合作社要转向企业化时就已被提出来讨论,但原来的英康还是按照计划转型成现在的英康保险。虽然英康承诺不会改变初衷,但现在人们更有理由感到忧虑,因为安联一旦成为多数股东,自然就掌控英康未来发展的主导权。作为一家全球性金融服务企业,安联自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
鉴于社会上出现诸多意见,职总创优企业合作社主席林文兴昨早特地发表声明澄清:“英康保险将继续为无法获得服务和低收入客户提供他们负担得起,以及可及的保险选择,例如,提供LUV人寿保险和年尊保险(SilverCare)等保险产品。其次,英康保险将继续与公积金局合作,参加全国保险计划。第三,英康保险将继续以非常具竞争力的价格为产品定价。”这一保证的说服力如何,还有待观察。类似的大变化必然让不同群体有得有失,妥善安抚失的一方,恐怕还须更大的努力。
德国金融服务巨头安联(Allianz)7月17日宣布,出价15亿欧元(22亿新元),要买下英康保险至少51%的股份。消息一出,引起各方不小的关注与反响。有客户担心,若交易完成,保费可能提高。但更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在于,英康易手是否违背了当初成立的社会宗旨。
就此理解,当局认为职总英康已完成历史使命,脱胎换骨也不至于影响工友的利益。或者说,工友的保险需求已不必再由合作社来承担。但这一点似乎并未得到很好或透彻的解说。有些人就认为,时至今日,保险合作社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是否如此,当然值得讨论和厘清。这回反对的声浪似乎比英康企业化时来得大,其中难免有情绪因素,但也说明英康的论述和解释工作做得不够。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涉及公共利益的课题,来龙去脉并未得到很好的交代,因此让很多人觉得缺乏透明度,才会引起诸多的质疑问难。虽然英康已成为一家企业,但毕竟它这么多年来是根植于社会基层,和工会与工友关系密切。职总创优企业合作社做任何决定,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工友的利益,以及作为新加坡职工运动代表的社会道义。毕竟为工人阶级服务是职总的使命,也是职总最大的感召力所在。如果职总能让工友和民众相信,收购符合工友和现有保户的利益,那应该能消弭很多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