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民用核能技术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越来越先进,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电厂发电能力虽然较传统反应堆小,但更安全可靠,体积缩小,减少了缓冲区的面积需求,成本也降低。国际能源署指出,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变化目标,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电容量必须加倍。我国很难完全排除在未来走到这一步,但前提是做好最妥善的安全规划预案。根据研究,切尔诺贝利事故主因是一系列人为因素,福岛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地震后的海啸冲毁了冷却系统,调查报告也指出东京电力公司有安全文化缺失。由此可知,安全管理的文化与能力建设是使用核能的重中之重。

新加坡与美国签署为期30年的民用核能合作协定(简称《123协定》),有助于我国赶上早已启动核电研究的东南亚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我们也能深入分享美国核出口管制的相关技术信息,包括与美国核能实体机构的交流,帮助我国学术界和专业领域建立先进的核电知识体系,及时掌握并有能力评估国际核能研究进展。对于我国实现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这一进展有深远意义。不过,我国政府重申,新加坡还没有针对核电部署做出任何决定。

在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厂泄漏事故,以及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国际上掀起风起云涌的反核运动,直到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反核运动更见高潮。事实上,从1950年代开始,全球拥有核电厂的国家发生事故不下数十起,绝大多数没有造成人命损失,属于核灾最高级别7的事故,是切尔诺贝利和福岛。

作为东南亚腹地最小的国家,周边国家对核电的观点与动向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更必须掌握知识与技术,建立自己的人才库。我国近年积极建立能源的四大开关:天然气、太阳能、区域电网以及包括氢能源等低碳替代能源,便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

在全面减碳的国际趋势下,未来在世界多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产业,都需要更大量的能源,而为保持经济与社会活力,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将加速能源需求。四大开关对新加坡来说,天然气虽然已是化石燃料中最清洁的,但仍非零排放;太阳能板需要大量空间;区域电网会形成对外的依赖,它们都有各自的长短处。相比之下,核电具有干净、高效和稳定的优点,然而安全隐忧目前尚未解除,而新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仍处于技术初期阶段,仍有不确定性。

在我们周边,核电不是新鲜课题。印尼早在1954年即投入民用核能研究,也有一定数量的铀矿和钍矿,培养了许多专业人员,在爪哇兴建了三座研究用的反应堆。在1990年代发现纳吐纳天然气田后,才缩减核能研究。随着国际环保运动兴起,印尼在2006年颁布总统令,要让国家能源来源更多元化,增加地热和可替代能源等的比重。菲律宾在1970年代已经建造一座核电厂,但没有启用,直到近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协助下,重新开始能力建设的工作。马来西亚去年也表明不排除将核能纳入国家能源组合,至少不能忽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使用潜力。

人们对核能的安全顾虑不容轻忽,特别是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因此政府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是必须的。与此同时,研究进展必须充分让社会大众了解,保持公开透明,通过教育与信息分享等方式,提升国民知识水平,若有朝一日,能源需求到了必须使用核能的时候,才不会陷入政治化与情绪化,以及因认知落差而引发社会冲突。

重大灾害影响人类对核电安全的疑虑,德国一度决定完全废除核电,但现在已有过半民意不赞成这么做;芬兰则明确支持核电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日本在福岛事故之后,如今决定加快重启核电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