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简化遗产继承,大力普及订立遗嘱重要性的知识,让更多家庭受惠,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之举。必须说,当局至今在这方面的普及功夫可谓不遗余力,但还是有很多家庭因各种原因而没有行动。当局或许应考虑在综合诊疗所、社区医院等提醒人们生老病死现实的场所加大宣传,以便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国会也应当开始考虑修法,简化遗产继承手续,让更多国人受惠。

《联合早报·交流站》最近有不少读者来函,讲述处理长辈遗产所面对的麻烦。他们各自碰到特殊的状况,但无不对处理后事时遇到的各种挑战感到气馁。这一共同的体验,反映本地人口老龄化另一个较少被关注的问题。年长者的健康问题如失智、社交难题如孤独,甚至家人看护者因须长期照料长辈所面对的身心压力等,至今都引起舆论热议,唯独处理遗产这一具体问题,还缺乏足够的探讨。这一缺憾显然必须改变。

社会更加富裕,人数众多的战后婴儿潮一代逐渐步入退休年龄,不婚不育的趋势加剧,今后会有更多家庭出现合法继承人减少甚至遗缺的情况,遗产继承问题势必更为普遍。因此,在坚持个人财产保护的法治精神与原则的同时,适当地简化遗产处理程序,已经成为社会须尽早面对的时代课题。

尽管一些人生前订立遗嘱,但后人在执行时仍然面对不少困难,包括复杂的司法程序和额外的费用。这并非因为复杂的家庭关系,比如把前一段失败婚姻的孩子带入新成立家庭的混合家庭,或是众多兄弟姐妹对庞大遗产的分配有争议,而是普通家庭处理一般的遗产,虽然有遗嘱,却仍然无法直接继承,而必须寻求律师的协助。这样的情况有多普遍,目前尚没有统计数据,但从读者投函,以及本地法律制度的严格程度,相信应该是不少家庭都可能会面对的困扰。

本地的少子化现象意味着一般家庭的遗产继承人减少,一些没有子女者更产生额外的继承难题。除了极少数家道殷实者,一般家庭面对的是处理组屋和逝者公积金的简单遗产,这些普通家庭很可能也缺乏遗嘱来执行,进一步增加办理后事的难度。很多普通家庭或许缺乏应有的知识,或没有足够的财务资源来订立完善的遗嘱,如何让他们微薄的财富得以顺利传承,会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而日益突出。若考虑到混合家庭比例因离婚率提高而可能增加,问题的严重性显然不容低估。

从法治精神的角度出发,出于对个人财产的尊重与保护,严格的监管程序显然有必要。但随着遗产处理个案的激增,当局或许有必要检讨既有做法,协助家人处理好遗产,减少丧亲之痛还必须伤神的事项。这恐怕得由政府、司法界与社会贤达集思广益,通过修法或设立专门机构,帮忙普通家庭顺利继承遗产。新加坡人普遍都拥有公积金户头,名下也不乏政府组屋,特别是公积金受益提名人会因为婚姻状况的改变而受影响,均增加遗产继承的难度。

本地社会风气逐渐变得开明,越来越多人不再避忌讨论身后事,包括对临终护理的要求以及对财产的分配。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在这方面的公共教育行之有年,也取得一定成效。自国会在2008年通过《心智能力法令》,并于2010年实施后,包括持久授权书、预先医疗指示等一系列未雨绸缪的工具,让更多人学会在事先为自己的离去预作安排。当中最为关键的,莫过于订立遗嘱。但从本报读者所分享的个人遭遇和观察,有了遗嘱也未必能让家人顺利办理后事,更遑论没有留下遗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