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芳
谁都不喜欢病毒,病例能清零固然好,但这个策略如今过于理想化。世界本是地球村,只靠某一国或某几个国家清零,是不现实的。实现永久清零不外乎两个方法:要么闭关锁国,与外界断绝一切人员物资往来;要么全世界所有国家同步清零。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即使清零100次,病毒还会卷土重来。
每当政府收紧防疫措施时,一部分人会感到悲观焦虑;放宽管制,一些人又认为抗疫不力。其实,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传染情况,疫苗接种率也不同,采取的抗疫方式理应不同。这次慎重开放,肯定不会导致疫情失控,因为政府拥有弹性的政策,足以避免失控的情况发生。
这两年来,新加坡不停探索,尝试用各种方法阻断病毒传播。边界管制和各种社交限制措施,在降低传染和切断病毒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多次调整防疫措施。
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断开和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没什么国家能够持久清零。新加坡是国际枢纽,又没有天然资源,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外界。只要病毒没有从世界上消失,新加坡就难以实现清零。
控制疫情与发展经济并行,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成功。从新加坡的防疫来看,成功是必然的。
在某种程度上,新加坡已经“战胜”疫情,我们更靠近往日的自由了。这里说的“战胜”,当然不是消灭病毒,而是最大程度降低或消除病毒所带来的损害。这当中,疫苗功不可没。在世界疫苗供应短缺的情况下,新加坡第一时间采购到足够的疫苗,是抗疫局面得以扭转的关键。
最近,新加坡调整了防疫限制,如扩大疫苗接种者旅游走廊计划、缩短居家隔离时间等。新加坡不再坚持最初的冠病清零策略,而是进入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
对社会来说,疫苗可以让冠病的传播速度放缓,减少病毒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与危害。对个人来说,疫苗使得病毒对人体的攻击力相对减弱,降低染病或出现重症的概率。当然,疫苗仍不足以让病毒完全消失,我们虽然重获一些自由,但仍须戴口罩,仍须遵守相关的防控措施。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进一步开放才更安全、更有保障。以前只能依靠牺牲经济,换取对疫情的控制。现在,这个社会代价正在逐渐缩小。今后我们可以在不出现医疗承压,不出现高重症率和死亡率,社会保持良好运行的情况下,逐渐恢复往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