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什么”的人的成功,靠的是智慧和求生的奋斗精神。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近乎养尊处优的现代国人,须要提高警惕;别不经意地让权益心态萌芽滋长,只求收获,不问耕耘,坐享前人的努力。求生精神和权益心态,两极不相容,总是此长彼消,逐渐加大的权益心态自然会导致求生的奋斗精神的萎靡,这么一来国运就堪忧了。

4月16日拜读了《联合早报》执行总编辑韩咏梅《以“没什么”心态迎向动荡世界》一文,看见“没什么”的新加坡展现了大智慧。她阐述土生博物馆,放弃展示古董文明遗物的传统,转以独特风格的本土人文文化为主,为博物馆找到出路擦出火花。

新加坡当时缺乏食水,建国总理当时指示,国内的一切公共政策,必须围绕治水政策而行。同时,新加坡也大力招揽本地和国际人才,参与科研和创新,发展成为世界的水源研发中心。新加坡目前已有国内集水区的水源、进口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这四个主要水供来源。陈先生说,这不是一个转劣为优的现象,是国人舍命求生的奋斗精神的实现。

我在4月15日听了樟宜机场集团主席陈义辅先生的一场演说,讲述了他投入公用事业局(PUB),参与水源收集的工作,与国人一起奋斗,让一个“没什么”的新生国家不但得以生存,还在经济发展上突飞猛进。新加坡于1965年在毫无准备中诞生,建国总理李光耀没有立国的欢呼喜悦,代之的是悲情的潸然泪下。新加坡当时真的是“没什么”,是个脚下没有安全网的悬空独行者,完全没有失足或失败的余地。

新加坡至今的无数辉煌成就,并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扭转先天的地理缺陷;我们靠的是人定胜天,但可持续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国人的求生奋斗的精神松懈,已取得的成就可能会昙花一现。

国家的兴亡,靠的是集体求生的奋斗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大智慧。大智慧如百川有容乃大,新加坡求才若渴的心态,不能有所放松。若不在智慧上求进,单凭求生精神奋勇往前冲,则有勇无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