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出门的人少了,又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肢体距离被拉开了,冠病疫情严重的那段日子,人与人之间在公共场合的磨擦和争执似乎也少了很多。

冠病疫情从2020年开始在全球肆虐,搞得人心惶惶,家有年长者更是坐立不安。各国政府为了避免疫情扩散,都采取各种紧急应对措施,锁国封城,停业闭市,试图控制病毒在人与人之间广泛传播开来。

这几年来,随着大多数国人都接种了冠病疫苗和追加剂,疫情的严重性渐渐缓和下来,政府也逐步有序地放宽管控措施,包括后来连1米的安全距离也撤消了。人潮渐渐回流,也许是隔离太久,许多人都“报复性”地涌到公共场所。由于空间突然拥挤起来,摩擦的机会也增加了,只要情绪失控,突发性的纠纷就接二连三发生。

我国政府果断推行阻断措施,控制冠病毒株在社区传播。其中一项措施就是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至少1米的安全距离。公共场所、工厂、办公室、食阁餐厅、超市、商店、地铁和巴士站等,所有人群出入的地方,都用不同方式标示1米的安全距离。

不久前在超市目睹一段小插曲。一名年约60的乐龄男子在选购面包时,不小心踩到一名70岁左右的乐龄女子的脚趾,后者因为穿的是拖鞋,痛得大叫起来。男子赶紧连声道歉,女子最初还不停唠叨责备,后来见男子不停道歉才安静走开。如果当时双方还是保持“1米安全距离”,这场意外也许就不会发生。

因此,要减少甚至避免人与人之间不愉快的碰撞,继续保持安全距离是必要的。安全距离能给自己与他人一个比较舒适自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