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杨祥福的《恢复特选中学的华校身份扭转本地双语的“忧势”》(5月10日《联合早报•交流站》)后,我对于新加坡的华语教育产生了一些思考。杨祥福在文中提议用华语教授数理科学史地,从而提供华文华语的学习与实用环境,但我认为这不仅会提高学生听课的难度,更对授课老师有着严苛的要求。新加坡的通用语毕竟是英语,从这样的特选学校毕业后,是否只能到中国企业工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水平,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华文。比如,用短视频作为引子,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参与讨论,产生互动,然后才讲解课文或内容。学语言不一定要限于华文课本。电影、华语流行音乐也可以是教材,讲解或讨论电影的内容、歌词的含义,让语言更贴近生活或兴趣。多看、多听都是让语言水平进步最快的方式。

我学习华文的兴趣,从小学二年级的华文课开始。记得老师上课时播放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对于当时偏好英语的我来说影响非常大,我开始喜欢华文,成绩也有小进步。那时学校有办书展,有长篇小说改编成的漫画,图文并茂,吸引了我,让原本只读英文小说的我从此爱上中文小说,开始阅读原版的长篇小说。到今天,我在中国北京大学修读中文系,热爱华文、中华文化,这些都是从一支动画片开始,想想也觉得不可思议。

作者是在北京大学深造的新加坡人

我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浅谈改善新加坡华文学习环境这一课题。我曾在杭州西湖边,看见一位老爷爷用一支扫把大小的毛笔,蘸取西湖的水在地上写字。他用不同的字体书写古诗词,一边写一边给围观的小朋友讲解字形。比如说,写到“北”字,他说:“两个人背靠背不就是‘北’吗?”小朋友不仅不觉得枯燥,还发出阵阵恍然大悟的感叹。老爷爷写到他们熟悉的诗词,小朋友还会抢先朗诵出来。

新加坡若有让课本知识变得生动的教学方式,年轻一代是不是就不会如此抗拒学习华文了?

要提升年轻一代的华文水平须要“治本”,就是让他们对华文产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在华文课之外,也用华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