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五华文课本中,有一课是《汉字王国》,介绍了中文、日文和韩文共用的一些汉字。学生对日韩文化感兴趣,通过这样的课文,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借此让学生多认识一点东方文化和历史。
新版小学母语教材,不但能让学生对本族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也加入东南亚文化,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不论是西方文化、日韩文化,还是中华文化,都各有优缺点。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最重要的是,在喜欢其他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本族文化,必须取得一个平衡。
现在小学生的华文程度真的不高。如果一板一眼地按照课本教导他们华文句式和句型,恐怕全班会一头雾水。教导新词汇时,加入英文翻译,可以更快帮助学生明白。
这跟爷爷奶奶的看法和立场不同。身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爷爷奶奶一旦听到我讲中英混杂的句子,都会批评,更加不会同意教华文时用英文来辅助。
在成长的道路上,祖父母对我的影响不小,因为爷爷,我从小有机会接触诗词、《论语》等,让我爱上华文和中华文化。不过,妹妹却对华文完全提不起兴趣。尽管奶奶给她补习,我也帮她,但她就是没兴趣,令全家担忧困扰。
我曾经到一所小学实习一个月,那次的实习更让我觉得必要时用英语来辅助华文的教学是有好处的。
在新加坡的双语政策下,学习双语让我获益良多,不仅能让我同各族同胞交往,还能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邻居、老师、同学有效沟通,也可以了解其他地方的语文和教育政策。
在教导华文时,如何取得平衡,别让华文课变成以英语讲解为主的课程,这是须要注意的。我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实习时用了比较多的英语。但是,相信随着训练的增加,以及经验的累积,我可以慢慢拿捏得更好。
所幸,目前中文系的同学,很多虽对韩国文化有浓厚兴趣,但他们仍然充满热情学习华文和中华文化,毕业后会成为华文教师,成为未来的母语守护者。这降低了我在成为华文教师的道路上的寂寞感。
在新加坡,华文程度每况愈下,不少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也不大,我认为华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灵活些,必要时可以借助英语讲解,至少先让学生愿意接触华文。
奶奶曾是一所名校的华文老师,爷爷热爱传统文化,闲暇之余还会舞文弄墨。每当他挥毫时,一股墨香从盛着墨汁的碟子弥漫整间书房。
可是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以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在保留和发扬自己的母语和文化的同时,也须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不能极端,须持中庸之道,不能非此即彼。
语言方面也是一样。英语是新加坡的通用语,各族的母语成为第二语言。如何在学习两种语言上取得平衡,至少不轻视母语的学习,我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用平衡的态度看待双语的学习。
像我爷爷奶奶这样的长辈,关心和守护传统文化态度坚定,甚至有时会排斥其他文化。母语教师肩负传承母族文化的责任。长辈们也寄望我们可以让更年轻的一代认识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作者是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中学时,全班几乎没有人有兴趣学华文,他们反而对日韩文化更感兴趣。身边的华族朋友,多数也对华文没兴趣,有的甚至排斥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