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亲身经历突显这一问题。当时,我手指上的一个小伤口迟迟未愈,家庭医生建议我到医院看专科医生。我觉得这个转诊没有必要,于是选择去综合诊疗所,可是又被转诊到医院的皮肤专科,但需要等超过一个月。一个小问题本可以在综合诊疗所轻松处理,却要转来转去,受到不必要的折磨。

四、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让患者能在社区内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二、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最后,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过于依赖检查结果,忽视患者的整体状况,可能导致误诊和无效治疗。综合诊疗所缺少经验丰富的医生,可能导致误诊。患者常常陷入恶性循环,须要经历无数次不必要的检查和药物治疗,却看不到显著改善。他们被迫不断换医院和医生,以寻求有效治疗。

《联合早报·交流站》上经常有读者讲述就医时面对的障碍、医疗体系不足的经验,读后深有同感。

一、优化转诊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转诊。

此外,繁琐的医疗检查程序也令人诟病。完成一个医疗检查,例如心脏检查,须要分六次在一年内进行,每项检查都须要去一趟医院。这意味着患者,尤其是在职患者,或者他们的家属,须要频繁请假。其实,像心电图和脚踏车压力测试这样的程序,在一天内就能完成,而动态心电图检查则可在综合诊疗所进行。这有助病患,尤其是年长者缩短测试时间和减少通勤负担。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看病易”的目标,让每位患者都能享有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看病的痛苦不仅跟医疗资源短缺有关,还涉及多个方面。首先,过度转诊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是小病,综合诊疗所的医生也倾向于将患者转介至医院的专科医生,导致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奔波,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简化医疗检查程序,提高效率。

此外,探索替代疗法,如传统中医,也可以为皮肤过敏和慢性病提供另一类解决方案,减轻常规医疗系统负担。通过多学科合作,结合西医和中医的优势,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其次,医疗科技应用不够完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导致重复检查,加重患者负担。例如,我在综合诊疗所做的心电图测试结果,家庭医生和医院医生都无法查阅,迫使我得在医院重做。排队通知系统,如NUHS应用,并不按照轮候号码顺序,让患者无法确定何时能看到医生或做检查。长时间等候引发不满和抱怨,护士须要处理这些投诉而无法专注于工作。

为改善这些问题,新加坡医疗体系须进行一系列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