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学校假期即将到来,许多学生已进入休闲状态,享受久违的放松。不过有另一批人,则是兴起一股“超前预习”风潮。他们在考试刚结束、假期尚未开始时,甚至早至10月末,就已经开始研究明年的课程,有的甚至打算在假期结束前,就把明年的课程都预习一遍。
传统的“预习”意在上课前初步接触新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人们接受。然而,“超前预习”显然超出合理范围,偏离预习的初衷,逐渐演变成一种无休止的竞争,仿佛谁能更早掌握下学期的内容,谁就是赢家。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而是在学生中有逐渐蔓延的趋势。不少中四,甚至中三的学生,在家长的推动下,提前学习初级学院的课程,如经济学等较为复杂的学科。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学生在完成超前预习后,还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人分享进度,似乎在无形中传达一种压力:“我已经学完了,你呢?”这不仅增加其他学生的心理负担,也让学习环境受到不良影响,形成恶性竞争。
若确有超前学习的需要,不妨低调行事,减少对他人的干扰,让假期恢复应有的平衡和轻松。
过度预习也可能给学生带来负担。全年课程内容并非在短短一两个月的假期内就可以消化;缺少教师的专业指导,很容易因理解偏差而导致基础不牢。这不仅徒增压力,还可能带来挫败感,与预习的初衷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进度本身具有普遍适用性,学生只要专心上课、按时完成作业,合理的时间管理,就足以掌握知识点。适度预习确实是对学习的有益补充,但它应当是锦上添花而非抢跑的工具。若学生出于兴趣或能力选择挑战新知识,自然无可厚非,但这应以自我提升为目的,而非用于制造竞争。
总之,假期的核心在于休息,适度的预习无疑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但若用力过猛,可能适得其反,不仅影响自身,也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压力,破坏整体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