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走向无现金社会,一定要让买卖双方都要觉得有利无损。如果小零售商、小贩或消费者根本无法从无现金交易得到好处,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而且这还存在让很多人不放心的安全隐忧。

在中国15天,走了丝绸之路到北京,现金还是用得上,零钱还是找得回。但无可否认,手机付款转账已经非常方便,连街边的农家小贩都用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再确认,钱就过账了。

这也还涉及手机网络普及的问题,新加坡有很多老人和外劳使用的手机,是没有数据流量的配套,目前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服务的小贩中心,应该也是只有三两家;小贩如果还要负担网络费用,成本又会进一步增加。

走向无现金社会,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时机是到了,缺乏各方所提供基础设施方便,就是没有地利;如果买卖双方没有好处,就缺了人和了。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虽然起步得早,但一直没有大突破,无现金交易主要都停留在交通业上。现在还有谁耐烦带着零钱搭公共巴士?除非不得已,老人家也不抗拒用乐龄卡搭公共交通,因为车费有折扣。但这两家公司发出的卡这些年都无法在小商户、小贩等小量交易的商业活动上广泛全面展开。

在北京,我们以二维码扫描买了瓶水,摊主还是要看着你手机确定是转账了,结果也花了一些时间。摊主说,许多人假装扫二维码,其实都没有过账,让他蒙受损失。新加坡的小贩如果忙起来,还要检查顾客的手机有没有过账,相信他们宁可真金白银的收现钱。

手机二维码扫描转账最方便,也是中国最流行的付款方式,但这存在的隐忧不是没有。小贩们的付款二维码被人偷偷换了,钱转到别人户口去都不会被发觉。

没到中国之前,有人警告我,如果没有微信钱包或支付宝,要坐计程车买小东西,可能出了百元大钞就没得找。赶快叫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打了500元人民币到我的微信钱包。许多新加坡的朋友的微信是没有微信钱包的,还好我的是有的。(为了打击洗黑钱,要有微信钱包需要正式身份认证。)

信用卡在新加坡就是无现金交易的成功形态,它之所以成功,因为对消费者有利,消费者就会要求卖方以信用卡进行交易,所以卖方即使要付费给银行也只好从命;不过有时他们也会从银行得到一些信用卡促销给予津贴的好处。

无现金交易的方式和途径其实新加坡早就不缺乏,而且大家也熟悉,但我们还是停留在“卡”上,要把“卡”装进手机里,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技术层面和安全方面相信我们不难做到,但各相关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买卖双方是否双赢才是问题。

作者是退休报人

新加坡也正努力走向无现金社会,但我们好像举步艰难。其实早在1985年四大银行就成立了NETS,让消费者直接以银行卡付费;1995年NETS推出现金卡,让消费者用来付ERP和停车费。在2000年又出现陆路交通管理局的子公司发行用来搭公共交通的易通卡(EZ-Link)。这两家公司发行的卡,后来慢慢发展为功能相接近的消费直扣的现金卡,而易通卡甚至发展成为身份证的替代品,如乐龄卡、学生卡。

数额较大的消费,新加坡人习惯用信用卡。信用卡在新加坡非常普遍,只要你符合金融管理局规定的最低收入标准,银行就拼命的把信用卡往你钱包送,免年费、送积分、消费折扣送现金,而消费后还可以延迟付款,消费者何乐而不用信用卡呢?

为什么?因为使用这些卡进行交易,对买卖双方都没有好处,对卖方来说比起收现金更不合算,除了要付费租个机器,交易额还要被抽成;即使不抽,也无法当场收到现金,还得等银行过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