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阅读习惯的弱化涉及一整代人,相对于英文阅读而言,多数青少年不喜欢阅读母语书籍,这是不需要调查也无法否认的事实。身处文教前线的语文教师、出版人与书商,大多面对着孩子不喜欢阅读母语书籍的问题。但是,这从来都不是孩子自己所造成的问题。
其实,出版社、书商、文化企业以至作家、艺术家,都是教育界的伙伴,尤其在新加坡这个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校园阅读与文化活动不应受一些个别事件影响。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价值,也不能单单用价格来衡量。价低者得的投标制度,不应成为好书进入校园的障碍;而学校图书馆对本地好书尤其是母语书籍的添购,也不该因为“缺乏经费”而停滞。会馆领导也应鼓励属校加强对母语阅读的推动。
回到上述青少年阅读习惯调查,学生回答“喜欢”,并不表示他们都惯性阅读。教育部门、学校、家长有没有让孩子们的“喜欢”落实到学习生活中?大人有没有重视孩子的“喜欢”?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要正视这“喜欢”,教育界就更须想方设法推广阅读,并重视母语阅读。
另外,价低者得的投标制度,也造成一些学校在推行阅读计划时,以价格作为选书标准,价格稍高的好书往往被淘汰。这么一来,出版成本较高的优质本地作品,尤其是彩色绘本,虽然在内容与文字方面更贴近本地学生,却往往无法和大量入口的廉价书竞争,因为价格已经成为教育界选书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不是书籍本身的价值。
孩子的本性是喜欢阅读的,尤其是小学生与幼儿。本地各出版社和阅读推手努力在做的,就是协助孩子维持爱阅读的天性,甚至超越传统出版社的行业范围,到校园为孩子争取更多阅读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华文阅读方面,出版社不断出版适合本地儿童与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并和作家配合,通过分享会、导读和阅读活动,长期争取在校园推广阅读,希望能改善孩子进入中学后渐渐不阅读华文书的情况。
举一个例子,一些出版社的好书推广活动,因一些因素被一刀切停止了,有少部分学校领导甚至“不让书商赚钱”,而把好书推介活动或校园书展拒于门外,让学生少了接触书籍的机会;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则埋怨找不到好书给孩子阅读。业界担心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普遍,尤其是今年,障碍似乎更多了。
不过,大部分“阅读障碍”不是来自孩子内心,而是来自外在因素,包括繁重的课业、考试、课外活动,以及学校领导对课外阅读的支持度。如果外来障碍与人为障碍减少,对推广各种语文阅读是有帮助的,包括英文阅读。
家长方面,也应改变对母语阅读的态度,避免投诉学校和老师“让孩子读太多母语书”。这样的事多发生在名校,出版社亲身经历,并不稀奇。
当今的教育理念强调终身学习,而阅读其实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石。可是大部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面临会考的中四、中五生,甚至已不碰课外书了;大部分中学也很少为中学高年级的学生安排集体阅读活动。青少年一旦离开阅读的天地,也许再也回不了头。如果这是教育的误区,我们就必须正视、面对、行动、补救。
业者也知道,大多数捍卫优质阅读、有心推广母语阅读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各种障碍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庆幸的是,多数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和家长对母语阅读的态度还是开放的,支持度还是到位的。
《联合早报》于8月2日刊登国立教育学院两位学者的《2017年新加坡青少年阅读习惯》调查报告,标题是“超过七成青少年喜欢阅读”。这项调查相信是针对英文阅读,学者也应该是以英文阅读作为研究主线。不过,调查结论刊登在华文报的显著版位,加上有关调查对阅读范围和形式所立下的定义,引起一些华文报读者和文教工作者的关注和探讨。笔者在面簿的相关贴文也引起热烈讨论。
喜欢归喜欢,若接触好书的机会被其他人为因素剥夺了,再喜欢也只能是空欢喜了。
(作者是本地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