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势力不会坐视不管,不会允许对黎巴嫩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因为那样的制度使得黎巴嫩成为其地区战略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即使要付出把黎巴嫩变成另一个利比亚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推动改革的努力远非发动新的雪松革命,而是可能导致一场类似1975年至1990年内战的冲突,外部势力和敌对的当地民兵组织在内战中联合起来,将黎巴嫩撕裂。
没错,国际捐赠者正呼吁黎巴嫩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但可悲的真相是,战胜黎巴嫩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包括其国内统治阶层和在该国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外部势力,如伊朗和叙利亚,几乎是不可能的。黎巴嫩总统奥恩是真主党的傀儡,他甚至不同意对港口爆炸事件进行国际调查的要求,声称这会“稀释真相”。
然而,黎巴嫩的国内动态很难与地区发展割裂。黎巴嫩的教派政治让外国势力能够在国内站稳脚跟,将国家变成伊朗领导的抵抗轴心的一部分,与以色列和美国的地区计划针锋相对。
贝鲁特省长称,爆炸造成的总经济损失可能达100亿至150亿美元。黎巴嫩国家已濒临破产,而统治国家的是一个无能的盗贼政权,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国际最后贷款人,都不愿意向它提供贷款。
即便没有这种武器,国际社会希望(这不仅是法国等西方大国的希望,也可能是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波斯湾国家的希望)利用援助来实现变革,也不太可能取得成果。据报道,马克龙告诉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真主党的制裁,正好让包括伊朗在内的那些他们想要削弱的势力有机可乘。
黎巴嫩的政体反映了该国旷日持久的教派斗争。在相对平静和暴力混乱之间的,是脆弱的权力分享制度,它由互相对立的族裔和宗教团体构成,包括马龙派基督徒、德鲁兹派,以及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
这笔资金可不是免费的。为防止资金落入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谓的“腐败之手”,援助须由联合国、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经手,不会通过黎巴嫩政府。他们知道,如果黎巴嫩的现任统治者还控制着财政,他们的捐赠只会使腐败和危机持续下去。可悲的是,这只是暂时的财政缓解措施,无法根治黎巴嫩的弊病,而且可能减轻黎巴嫩政治阶层的内部压力。
英文原题:Lebanon's Agony
黎巴嫩的不幸,使以色列更难对真主党军事力量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以阻止真主党与以色列对抗。但是,无论存在何种相互威慑,充其量都是脆弱的。如果真主党(在伊朗的帮助下)研制出精确制导导弹,一切都将不同。
当然,伊朗的地区计划也激起了抵抗,以色列与真主党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最近一直在增加。贝鲁特爆炸案中的一线光明之处,也许是它避免或至少阻止了这一冲突,否则以色列可能会摧毁黎巴嫩的基础设施,清除真主党藏在民间的15万枚导弹,以防它们毁灭以色列脆弱的后方。
尽管如此,黎巴嫩生机勃勃和发达的公民社会,以前也推动过变革。哈里里遇刺后,雪松革命(Cedar Revolution)以“自由、主权和独立”为口号的一系列示威,迫使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巴嫩。
可是,真主党在黎巴嫩什叶派当中拥有广泛的支持,他们构成了黎巴嫩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也是最强大的派系,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如此。也许更重要的是,黎巴嫩的主权一直受到伊朗的颠覆,伊朗致力于利用真主党推动其自身的战略目标。当贝鲁特爆炸事件发生时,联合国支持的特别法庭将在几天后,发布四名真主党成员被告的裁决,他们被控于2005年谋杀黎巴嫩前总理(兼沙特阿拉伯的黎巴嫩代理人)哈里里(Rafik Hariri)。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20
这套制度素来要依靠大量资本流入,从而让教派精英通过庇护巩固自身地位。去年,资本流入的突然停止,破坏了这一制度的根基,引发了广泛示威,也动摇了黎巴嫩脆弱的和平。
8月4日,一座存有近3000吨硝酸铵的仓库发生爆炸,贝鲁特港被夷为平地,整个黎巴嫩首都大部分一片狼藉。至少170人丧生,数千人受伤,数十万人家园被毁。对于这个深陷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国家来说,未来的挑战将更加深刻。克服这些挑战的唯一机会,是全面改革黎巴嫩政治制度和地区联盟。
伊朗对真主党的慷慨支持,让什叶派政党和民兵组织成为也许是全世界最强大的非国家行为者,其军事实力令黎巴嫩军队相形见绌。很能说明问题的一幕是,当马克龙在港口爆炸事件发生后访问贝鲁特时,群众高喊“把我们从真主党手中解放出来”。
不过,黎巴嫩公民社会今天所面临的反对力量,比2005年四面楚歌的叙利亚人所能发起的任何力量都要强大得多。在过去15年里,伊朗投入重金,将黎巴嫩变成其战略竞技场。结果,真主党变得更加强大,黎巴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屈从于包括伊朗、叙利亚和俄罗斯在内的外部势力。
作者Shlomo Ben-Ami是以色列前外交部长,现为托莱多国际和平中心副主席,著有《战争伤疤,和平伤口:以色列与阿拉伯的悲剧》(Scars of War, Wounds of Peace: The Israeli-Arab Tragedy)
诚然,在最近的危机中,黎巴嫩将得到可观的国际援助。目前,捐赠者已在线上峰会上承诺近3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以支持医疗、粮食安全、教育和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