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来临之际,还有很多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为演艺生涯的可持续性和前途担心。虽然我们已经进入病毒阻断措施解封第三阶段,但我们还是无法像一些海外乐团,拥有全团回归舞台、观众席位填满至少一半以上的情况。
最后,我希望艺术家、艺术团体在这艰难时刻,能善用资助和拨款,沉住气,坚毅前进,不断地创新和创作。我相信在疫情后,我们的文化意识将变得更坚韧团结。文化艺术发展也跟以前不一样,我们需要新动力、新理念来创造出另一片新天地,希望我们可以把线上的观众,吸引到线下的音乐厅和剧院里。当艺术家回归舞台后,我相信他们将创作更多具吸引力、有号召力的节目。
至今,线上的文艺演出活动已经吸引过亿人次的观众。现场演出的逐步开放,也让少数观众可以在安全社交距离和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欣赏到久违的现场演出。虽然隔屏和现场演出的感受不能相提并论,但这开拓了许多艺术家更新和创新思维。他们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更广大的意境和维度,将一般为现场创作的理念,说服在线上观赏表演的观众。这样的多维度、多视角、多理念的创作概念,会不会成为疫情后演艺事业的新常态呢?我们拭目以待。
这里我有四个建议:
第一,政府在解封第三阶段是否可以考虑为剧院、音乐厅,以量身定制的做法,让更多观众入场,让舞台容纳更多的艺术家和演奏家?虽然现在我们可以拥有250位观众入场,但由于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社交距离措施的缘故,很多中小剧场、音乐厅只能限制在50人至150人。当然,我们希望鼓励更多舞台上的艺术家优先接种冠病疫苗,观众入场前接受检测,但这些都有待官方的安排。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作为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能够回归到舞台和得到现场观众的鼓励,还是最终的目标;但也因为这样,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上防控疫情最有效的国家之一。有同行问候新加坡的情况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新加坡是当今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虽然我们还不能拥有十全十美的现场音乐会。”
我深信艺术可以让国人得到精神上的滋养,可以提振人心,温暖人心。我们必定会战胜疫情,在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创作下开展新生活,让国家的团结、繁荣与进步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第三,政府是否可以联同国家艺术理事会,推出类似“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的“文艺通”(Culture Pass),来吸引更多国人购买本地艺术团体线上线下的演出和音乐会?
文化视角
前官委议员
其实,我国政府对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视和认同,让文化艺术成为人们在疫情中不可缺的精神粮食,是有目共睹的。文艺团体的持续发展,不但须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许多对文化艺术有认同感的企业、基金会和人民踊跃参与、赞助和捐款。
第二,希望政府可以考虑在文化捐献配对基金(Culture Matching Fund)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应用。例如,基金一般只能用在制作节目上;在疫情当下,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开拓基金的用途?例如用在人资开销、提升数码训练制作,或用在抚慰艺术工作者精神的项目上?
第四,推出Arts.sg平台,希望把演出、录音、艺术课程、讲座等聚集起来,通过更大的平台,如“新心相连”(SG United)的网页推送,在疫情期间,让欣赏艺术、学习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向往和希望。这也可包装成“新加坡艺术”,与世界分享,强化新加坡的软实力。
艺术在我国人民的文化认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体数量不断壮大,艺术领域发展蓬勃,全民得以共享艺术。政府通过国家艺术理事会在疫情下所推出的种种援助计划,让许多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在疫情当下可以维持生计,继续创作,发挥创意,创造惊喜,让许多国人欣赏到线上艺术表演的无限可能。
作者是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
本地的文化与艺术群体的存在,是社会所需的精神与希望。很多人不会首先想到,他们是需要支持的一群。他们的处境本来就很不容易,在疫情面前,情况变得更困难。他们所得到的支持远远不够,这也反映社会本身的文化底蕴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更深的定义,来为文化艺术取得国人的认同感,让更多的国人愿意支持艺术,促进文化,传播文化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