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冷漠者”则不同,他们对疫苗不感兴趣,认为自己是否接种疫苗并不重要,对疫苗信息的关注也就不大。对于这个群体,当局或得提供另一种诱因,驱使他们主动接种。本地有专家就建议,不妨效法美国和香港等地,利用抽奖活动等“利诱”来激励接种意愿。或许有人会认为,接种疫苗如此慎重之事,岂能用低俗手段亵渎,但大疫之下人命要紧,接种者能多一个是一个。
在全球冠病疫苗供给持续吃紧的情况下,新加坡为民众接种疫苗的进度之快,着实值得肯定。
然而,这“最后一里路”往往是最难走的。以中老年群体来看,人口数较多的45岁至59岁群体,原本比60岁及以上年长者晚两周施打,接种率却快要赶超后者,间接反映年长居民的接种进度出现瓶颈。尽管政府已为老人家放宽接种规定,不但免除预约,还提供到府服务,终究还是有一群坚持故我、不愿接种的年长者存在。事实是,每个年龄层都势必会存在这样一群“固执的少数”,如果为数不小,群体免疫屏障恐怕难以建立,我们从根本上就难以解决国际疫情输入和国内疫情扩散的风险。
比起绝大多数疫苗货源不足、接种步伐缓慢的国家和地区,新加坡确实进度超前,但如果考虑到全球冠病疫情发展的诡谲多变,我们现阶段在疫苗接种的问题上,还没办法松懈喘口气。
作者是新闻中心数码内容副主任 skng@sph.com.sg
要说服这批“固执的少数”,就得先了解他们到底属于“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或“疫苗冷漠”(vaccine apathy)族群。疫苗犹豫成因复杂,当中包含对疫苗的安全、效能等指标的信心,以及个人及环境因素如宗教、价值观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对某些人而言,接种疫苗是个情感大于理智的问题,如果当局一味强调科学论证和数据,恐怕只会产生反效果。因此与其从科学下手,当局得费更大力气,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逐一了解这群人的关切,再找他们信得过的人、用他们说的话来说服他们。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平台统计,我国有44%的人口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全球排名第23;若以完成两剂疫苗接种的人口来看,我国则一举跃升10个名次,覆盖率达33%。
好些传染病学家已示警,冠病不会完全消失,而是逐渐“流感化”成地方性流行疾病,我们如果要和病毒长期共处,就需要疫苗和常态化防控措施并进。尤其,疫苗是降低传染和减少重症的关键,随着我国准备迈入新常态,我们不仅得继续冲高接种率(专家建议90%),人们也须做好每年注射追加剂(booster)的心理准备。
自今年初有序开展全国疫苗接种计划以来,多数本地人反应相当踊跃。迄今,74%的60岁及以上年长者,以及年龄介于45岁至59岁的成人,已注射一剂疫苗或已登记接种。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财政部长黄循财日前乐观表示,到了今年10月,我国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口可望达到75%。
去年抗疫上半场,客工宿舍疫情管理欠妥当,我们无奈栽了跟头;如今来到下半场,你我都要出力,一起打得漂亮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