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主要是九一一事件引发了西方的“伊斯兰恐惧症”,“回教祈祷团”在新加坡的恐怖袭击阴谋被粉碎的事件震撼人心,不少非马来族的国人因此用异样的眼光看待马来同胞,马来邻居似乎都被当作潜在恐怖分子。

作为多数族群,华人对回教徒的谅解,可避免造成对异族的无心或有意的伤害。这种谅解从小在生活环境中培养,在学校和工作场所自然地表现出来,这必须成为华族新加坡人的基因。

超过半世纪的建国历程,今天的新加坡经历沧海桑田,时代与环境不同了,但昔日的“甘榜精神”还是可以在新的生活环境里复制。

所以,当华族冒犯异族的案例接二连三发生时,特别令人痛恨,伤害最大的是华族本身。

(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多元性本是我国的社会特质,更必须是一个对外时刻维持的形象。

社会的多元是我们的优势,各种族、宗教的区别永远存在,如果以为在国民的身份证上不再注明种族身份,就能表示新加坡人已经是一个不分彼此的“民族”,那将是自欺欺人。

组屋区里的共同设施与空间,如儿童游乐角落和公众健身设施,都是组屋居民不分种族,不分阶层,体现和谐共处精神的宝贵空间。

这位曾在乡村度过近半个世纪的读者,缅怀过去乡村里异族同胞和睦共处的乡村生活,颇能引起共鸣。这也是不少老一辈新加坡人的共同记忆。

立国以来,政府鼓励各个社群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与此同时,各族也应该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的空间,加强国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近所谓“华人优势”问题的炒作,也许是有心人在试探新一代领导人的文化理念。黄循财对文化问题的表达让人感到放心,新一代领导人“求同存异”立场不变,这才是新加坡和谐社会的真谛。

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小贩文化,最可贵的一点是,它反映各族的饮食文化能够共存于同一屋檐下。马来族由于信仰原因,除了咖啡档和甜品档之外,不会光顾华人档口,但华人却能够成为马来人和印度族档口的顾客。

多年前,李光耀总理一次出访后回国,在长途飞行中,发现新航客机上的空服员清一色是华人,没有马来人、印度族人或是欧亚裔新加坡人。他觉得很不对劲,于是在内阁会议上请有关部长向新航转达,不能让外国人从新航得出新加坡是一个纯华人国家的印象。出访的新加坡官方代表团,李光耀也确保团员有多元种族的代表。

然而,最近真正占尽优势的人,却站在道德的高地,带着批判的眼光俯视众生,发现有些人竟然具有“优势”,必须加以批判,于是乎双语教育、特选学校也被涂上了色彩。财政部长黄循财上周五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与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学院联办的线上论坛上,一针见血地点中所谓“华人优势”问题的要害。

这两篇文章的同时出现,都把话说到了重点,反映出华族的普遍感受。

去年冠病疫情暴发初期,也有发生过其他种族对华族的口头或是行为伤害,但并未酿成更大的舆论风波;相比之下,身为华族的新加坡人必须比其他少数族群更为敏感。

这段话引述自前副总理贾古玛的书《国家治理——新加坡的视角》。他在谈到2001年美国九一一事件时候说,这个事件促成了国际的防恐合作,国际共享有关回教极端组织的情报。新加坡也因为国际的情报,在2001年揭发了极端主义“回教祈祷团”在新加坡的存在。

我告诉他,身为华校生,我们了解他们在此困难时刻的心情,本地华校生过去因为特定的历史事件,也被人刻意地贴上“沙文主义”“亲共”的标签,被人歧视过。

漫步

“防恐不只是为了防范无辜人命的牺牲,更是为了维护种族与宗教和谐,尤其是当恐怖主义是来自特定某个种族或某个宗教。”

6月30日《联合早报》的言论版上吴俊刚的文章,呼吁“如实处理涉及种族课题的个案”,交流站上一位读者李成忠也道出了同一心声“别触碰种族问题的神经”。在文中,他说:“一个人对异族情侣持极端主观的观点,妨碍他人的恋爱自由,这是法律的问题,应该以妨害他人自由的罪名控上法庭,由法庭公平裁决。一起孤立事件,研讨会大谈特谈,只会把事情闹得更严重,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老一代华人知道他们牺牲了什么,如华文教育、南大和他们的方言,他们在文化感情上付出不小的代价。

要求华族“去华人化”,也必然对其他种族的文化认同造成反弹。马来族群与印度族群的身份认同,与宗教分不开,而华族的身份认同多为世俗化的传统价值观,信仰则是多元,包括道教、佛教、基督教等等。

清真版的华人美食成为了马来族群的日常食品,这就是在不同点中找到了共同的空间。餐具回收架子分“清真”与“非清真”,是一种互相尊重,大家都视之为理所当然,显示非马来族的新加坡人都能谅解回教徒的敏感。

我们不能假装不同种族国人的价值观和看法都一致,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因偶发的事件而草率地为特定种族套上帽子。

所以,华文媒体换位思考,能够理解马来社群的感受,不会把恐怖主义同马来族群以及回教画上等号。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更有必要去纠正部分人对马来族群的误解和对回教的恐惧。

渲染孤立事件,有意无意地制造分化,各族国人都应当谨慎避免,这些事更非有识之士所当为。

新加坡多元社会的和谐是一种“求同存异”的社会工程,我们不能假装不同种族国人的价值观和看法都一致,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因偶发的事件而草率地为特定种族套上帽子。

在那一段时期,马来族新加坡人的心里不好受。新加坡报业控股旗下的马来报章《每日新闻》的记者,为了了解华人社会的反应,特地找我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