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研究系副教授)
在当今社会老龄化、少子化的大环境里,人们成为父母照护者,说不定比普升为人父母的概率更高。近年来有较多支援照护者的政策和措施出台,显示政府已经意识到关注看护者需求的重要性。无论是把其比喻为一支舞或一趟旅行,对看护者,照护父母是与父母相互学习,彼此更好地沟通和信任的过程。
B在国外已事业有成,但还是决定举家回归,期盼儿孙近在咫尺,能让总显得忧心的母亲宽慰快乐。但事实上,母亲比想象中更难相处和取悦,让一家人深感困惑。
除了护理方面,如何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个更棘手的挑战。近年来,已移居国外的朋友当中,开始有顾虑到父母年事已高而决定返国者;然而却觉察到近距离反而加深了彼此间的摩擦。
A远嫁他乡20几载,近三年毅然回国,期望能多与中年守寡的母亲共处,却发觉母亲难以应付。多年以后,重男轻女的母亲对女儿还是那么苛刻奢求,让她觉得想与母亲建立好关系,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她常叹息说:“我妈是个不可爱的老人。”
哈格里夫在书中有个恰当的比喻,他把照护父母的过程比喻为一趟旅行,它可能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径,起始于一个真实的需要,结束于父母年迈离世时。“这是一趟丰收之旅……不过势必要做一些妥协及平衡……照护老人的工作充满变数,无法预期……它也威胁到你的生活圈、财务保障和健康。”
或许老人的不可爱、难搞、执着,都是害怕失去主导权的一种表达。纵然沟通困难,老人有时显得不讲理,但请家人不要松开手。随着老化的韵律持续地移动,当面临日渐衰弱之际,彼此随之转入另一个寻求平衡点的过程时,过去持续沟通中所肯定的关系,将是给予老人勇气,放手去信任他所可以倚赖的人的关键。
在反思自己身为患上失智症父亲的新手看护者时,我似乎把精力都投入到规划中,确保他得到合适的医疗和生活照护上。我得切记,这一趟旅行,是与挚爱的亲人保持情感联系最后一个珍贵的机会,不容错过。
零距离
无论是把其比喻为一支舞或一趟旅行,对看护者,照护父母是与父母相互学习,彼此更好地沟通和信任的过程。
实际上,很多时候,照顾父母并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一支舞,尤其是当须要全天候照护的时刻来临时,如何拟定好一个可行的照护方案,理应更须要一个家庭结集所有兄弟姐妹,甚至孙辈,凝聚紧密的团队力量,去灵活顺应当中的变数。
很多时候,成年孩子聊父母的口吻,犹如在责备叛逆期中的孩子:明明不舒服,为何拒绝去看医生?有糖尿病,还不肯忌口?听力越来越差,怎么偏偏不愿意装助听器?反应已不那么灵敏,却要坚持开车?为什么一个人独居,却拒绝让我们装监控摄像保护他?最后留下一句:“唉,他就是不听话,真头痛!”长辈固然有他们执着的理由,但是孩子也有基于安全、健康考量的好意,这间中该如何拿捏和平衡,往往成了症结所在。
父母渐渐老去,朋友群中的话家常,也不知不觉地从孩子、工作,转移到父母身上。
美国的家庭关系专家泰瑞·哈格里夫博士(Dr Terry Hagrave)在被中译为《换我照顾你》的著作中写道:“照顾者和老人并不是困在彼此敌对的战场里。我们是在跳一支舞,一支须要融合亲密沟通、谦卑互让和勇敢信任整个过程的舞。我们不须要跳得完美,我们只须要持续移动。”
与正在照顾体弱失智长辈的朋友,经常会通过WhatsApp相互鼓励,交换实用信息。我们谈父母正在服用什么药物,最近状况如何,什么牌子的成人尿布好,买轮椅时要注意的事项等等。我们当新手父母时,新媒体通信技术还没发明;一晃成了新手的父母照护者,庆幸可以从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