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组内容策划)
如果有些事情不方便明说,也不能避免对方可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装作听不懂。
比如有显著凹槽,最好抓握,有充足空间使劲的叫Jug;凹槽很浅,通常只能容纳一个指节,须要用指尖去抓的叫Crimp;表面光溜溜,没有凹槽,没有把手,看起来无处使劲的叫Sloper;须要用拇指的力量辅助去抓,看起来像是用整只手使劲捏住的,也自然而然叫Pinch;最后,攀岩点上有一个洞,需要把手指伸进去抓握的,就叫Pocket。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中文互联网,两岸三地的网友常通过特定的词语或集体记忆来区分彼此,并且对不属于自己一方的人辱骂、排挤等。对于情绪已经高度对立的彼此来说,如此粗暴直接的区分,拒绝理性的沟通与交流,对于管控分歧,和平共处并没有帮助。
重点是,除了抱石/攀岩,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这也能够延伸到任何领域,有的甚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语言。
专业术语一方面降低了领域内沟通的成本,增加了效率,但同时也对领域外的人筑起了壁垒。或许我们不须要学会攀岩术语也能尝试这种运动,但如果对时尚圈术语一无所知,大概率没办法进入这个行业。
最近赶上了抱石(Bouldering)的运动热潮。为了有一个牢固的基础,特地在众多抱石馆中选了一家评分较高的,报了一堂基础入门课程。
问题就在于当下这个愈发分裂的世界里,出现了越来越多互不相容,彼此之间无法沟通的信息茧房或社会分组。大家都在各自的团体内建立起一套专属的术语,用来区分团体内和团体外的身份。
与在时尚圈跌爬滚打多年的友人B老师聊天。她指着一件衣服,表示在设计师眼里看到的不只是一件成衣,而是从衣服所使用的布料,到剪裁的方式,到线脚的处理,都是设计师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程一开始,教练介绍了各种攀岩里的专业术语。在一般人眼里,攀登者手抓脚踩的只有大小、颜色之分。但在教练眼里,却各有不同的专属名词。
这只是硬件上的术语。在实际操作上,抱石还有一堆令人听了云里雾里的专业词汇,在此就不赘述了。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由内团体定位自己。为了达到正面的社会形象、满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人们常常较信任与偏袒内团体成员,认为他们较有价值,以致对外人不公。
人类的语言虽然大多都通过喉咙产生,也依然源自于大脑专属的语言皮层里生成的神经信号。
西英格兰大学的一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现,特定种类的真菌能够在彼此之间传递电子信号,不同的信号代表了周边土壤和环境的特定情况。
如果要问世界上是不是真有一种完全能够避免歧义,百分百有效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或许就只剩下如实验室里的真菌一样,直接传输神经信号了。
这是设计师之间的语言,没有在圈内多年的浸濡,圈外人是听不懂的。
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不同来源的信息,也在不断地和不同的人沟通交流。但是这究竟多有效率?
换言之,这些真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用来传达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
假设在沟通时直抒己见,也说不准对方会如何解读,会不会过度解读,乃至曲解了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