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工作关系,我从1984年10月16日起,每天都认真地看《联合早报》,凡16年,都是纸质的。2000年退休回到香港后,为了工作,继续每天看《联合早报》,都在网上(zaobao.com)。今天,还每天上网看早报,那是因为习惯了。

不久前,在早报网上发现了一个新辟的专栏,栏名谐音“下午茶”叫做“下午察”,作者“察客”。“察客”的文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观点鲜明,文笔也好,题材大多是中国问题,所以我天天都喝“下午茶”。

熟悉香港股市的股友都知道,港股经常大起大落,恒生指数一天跌个1000点,港人也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了,所以“阿里一度跌超9%”,说港人“惊魂”,我想还不至于吧。现在,冠病病毒此起彼伏,那才“惊魂”呢!闲言少叙,说回正题。

5月3日20时41分,“察客”推出一篇文章,题目是《从马某到马某某的一场虚惊》。开门见山地说:“今早的一则通报,引发了港股的‘惊魂半小时’。”实不相瞒,因为手里抓着几只香港的股票,所以在下天天都开着电视看即时港股行情,打开手机,也随时可以看到。因此3日那天,我亲历了对我来说并不“惊魂”的“半小时”。

“马某”和“马某某”的唯一区别是“某”和“某某”,前者单音节,后者重叠为双音节。辞书对此有解释。让我们看看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某”字头下是怎么解释的吧。

“某”字头下的释义有4项,其④说:“用来代替别人的名字(常含不客气义):请转告刘~,做事不要太过分。”接着,编者用‖隔开上文,提请读者注意有时叠用,如:某某人|某某学校。(第7版,925页,2019年7月,第673次印刷)须要交代一句的是,“‖”这个符号“表示适用于以上几个义项”,亦即适用于①—④;①—③我没有引用。

现在大家都清楚了,5月3日上午,香港阿里巴巴股价“经历V起”是由于中国央视9时报道:“杭州市国安局在4月25日,对涉嫌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人员马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在大约上午9时50分,把原推播新闻改成‘马某某’”,马某某现年37岁,是浙江温州人,不是杭州人,所以事情就一清二楚了。

(作者是资深语文工作者)

《全球华语大词典》“某”和“某某”条都收录了。“某”的释义是:“代词。指称不明确指出的人或事物:~人|王~|~天|~校。”“某某”的释义是:“代词。指无法指明或不必指明的时间、处所、人名、事物等:~年份|~街道|张~|~合约”(1077页,2016年4月,北京商务印书馆)。由此可见,王某、张某的某可以是单名,也可以是双名。当然啦,王某某、张某某的某某一定是双名。可见,上举“马某”是“准确的”。

“察客”说,暴跌最终在《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澄清后终止。老胡两次在微博发文称,他向权威部门确认,杭州国家安全局抓的是“马某某”,不是“马某”,“写‘马某’的报道都是不准确的”。老胡所谓“写‘马某’的报道都是不准确的”,谨此请教,“不准确”在哪里呢?是否多写一个“某”字就准确了呢?

既然如此,为何“马某”引发香港股市轩然大波呢?中国有句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壮了之后,联想的效应就海啸般地发生了,这就很可怕,所以做人还是低调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