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想起疫情前,教育家兰斯·金(Lance G King)来新加坡时的一场演说。兰斯曾写过六本关于如何思考和学习的书,也是对国际文凭组织(IB)课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为国际文凭中学项目(IB MYP)和国际文凭课程(IBDP)设计和开发了学习方法框架(ATL)。当时他演讲的题目是“好好失败”(Be Proactive - Courage, Resilience and Failing Well)。这场演讲是在一所学校举行,在场的学生家长看到标题就开始议论纷纷,怎么failing还可以well呢?
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职场还是学校,每个人都“怕输”。做任何事,“成功”才好,谁会享受“失败”呢?“失败”也能让人高兴吗?
当年的观众没有想到的是,在闭幕式上,主办方却保留了这个“失败”的部分。只见一位打扮成电工模样的小丑,蹦蹦跳跳来到那根没有立起来的点火柱前,作势检查和修理。随后,小丑卖力地拉起了那根点火柱,并请回了开幕式上的主火炬手,重新点燃了奥运火炬。以这样一种别开生面的幽默去化解先前的失误,据说在奥运会历史上,这还是首次。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发生失误,也学习了用幽默的方式在闭幕式上去回应和化解。
其实,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只要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只要尚有激情,那么“成功”还是“失败”,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作者是童书创作者)
慕名而来的家长都希望学习到先进的学习方法,想要知道那些学术表现优秀的学生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并不期待关于“失败”的话题。但是,兰斯说,你们不要害怕谈论失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他们有一种能力——“Failing Well”。我曾经把它翻译成“好好失败”。他在演讲时还展示了他写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好好失败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Failing Well)。
许埈珥用了六年时间才完成本科;读完硕士,申请美国的博士课程时,也仅有一所大学愿意录取他。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曾经对他感到失望。但是,他在数学领域看到了一种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美,或者说数学让他看到了在自我之外寻找美的能力,他享受的正是那个过程。
这些事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虽然世人都向往“成功”和“完美”,但是“失败”也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欢乐和美好。今年数学界“菲尔茨奖”近日隆重揭晓,得奖的是韩裔数学家许埈珥(June Huh)。世人以为他从小数学能力就很优秀,实际上他24岁时才开始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也是一个经历了很多“失败”的人,甚至想过辍学去当一名诗人。
“好好失败”指的就是一个人须要正视自己的失败,包括一系列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找到有问题的地方;做出改变;以及接着再去做。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但真正能好好面对失败的人不多。我曾经为此发表过一篇名为《好好失败》的评论,现在为什么再次提笔写这个主题呢?因为我渐渐领悟到,虽然“成功”是好的,“失败”了也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好。
最近,我孩子参加一个在线课程,跟着一位老师学习下国际象棋。这位老师给他推荐了几个网站,平日用于练习。在这些网站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棋手可以自由博弈,而且网站还能记录下棋的全过程。为了方便教学分析,老师要求孩子在每次上课前,把练习的部分棋局的记录发给他。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发给老师的记录很少,那是因为他只想把自己赢棋的记录发给老师。他注重输赢,很要面子。但因为是初学者,自然赢的时候有限,多数时候都是输的。老师就鼓励他要多把自己输掉的棋局也发给老师。经过差不多一个月,孩子才开始愿意向老师分享他失败的记录。
我问他,为什么开始愿意分享自己的“失败”了呢?我本来期待他说出“这样果然进步更快”的话,毕竟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他却没有这样说,而是说“失败了也很高兴”。甚至一个网站都给他发来消息说,怀疑他这个账号是不是在故意连续输棋。但是他依然热情不减。假日有时间,他每天可以在网上下棋几小时不疲倦。我本来以为,这是一个从“怕输”到能够好好面对失败的过程。没想到,他早已不计输赢,每天大量输棋,依然乐在其中。
2010年冬奥会在温哥华举行,加拿大人巧妙地将土著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在一起,为全世界观众奉献了精彩的开幕式表演。然而,在表演之后点燃奥运火炬的环节中,却出现了失误。原计划要同时立起的四根引火柱,有一根发生了机械故障,没有竖起。这让这场盛大的开幕式变得没有那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