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价格,人们对分量也超级敏感。就算摊贩维持原价,分量减少,大家也会不爽,拍下照片放上社交媒体发泄不满。花同样的钱吃一顿饭,以前吃得饱,现在却吃不饱。对消费者来说,减量不加价,不等于没涨。不管是日常用品,或者是食物,只要分量缩水,就是变相起价,也就是所谓的“shrinkflation”,即缩水式通货膨胀”。
新加坡作为开放经济体,百物上涨,并非你我所能控制。我们嚷嚷荷包缩水,摊贩何尝不也面对一样的情况。大家的日子都一样不好过。
(作者是《联合早报》采访组副主任、新报业媒体学院副院长)
一名朋友也嘀咕说,以往他打包半只鸡,摊贩会送上一大包热腾腾的汤。现在热汤没有了,连黄瓜也就剩四五片。他问,这算不算是变相起价?另一人则说,他还是喝到一元的无糖咖啡乌,但咖啡泡得很薄,好像在喝咖啡水。对他来说,品质下降,也是变相起价。
全球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物价高涨,成本增加,虽然大家知道商家起价在所难免,但只要一提到涨价,尤其当咖啡店或小贩中心的摊贩的食物价格出现变化,必会立即触动大家的神经。咖啡店和小贩中心是贴近民生的食肆,大家对食物价格敏感,也可理解。咖啡涨价一两角,熟食起价五角,打包的盒子要多付两角,都会引起关注。
早餐时间
有一次在咖啡店用餐,就听到一名阿嫂发牢骚,说面摊的面“缩水”了。
将心比心,经营小本生意的摊贩,也有一家老小要养。一名摊贩说,他们面对成本压力,食材、水电费、租金等都起价,有些调整价格,有些选择维持原价,调整分量。不管怎么做,都吃力不讨好,一定会有人怨声载道。他无奈说:“我们的苦衷有谁知?我们又不是牟暴利,请大家也为我们着想。”
年约60多岁的阿嫂点了一碗三元五角的鱼丸面。面摊助手煮好后把面放在托盘上,阿嫂皱了皱眉头问说,怎么五个鱼丸变三个,鱼饼切到这么薄,面的分量也少了。助手说,鱼丸面照原价卖,没有起价,其他摊位熟食的价格都至少调高五角。阿嫂不满地说,这碗“缩水”的面,难道不是变相起价。助手无奈说,这是老板交代的,他只能照着做。
我经常光顾的叻沙档,老板告诉我,叻沙没有起价,但为了抵消成本,没有了鱼饼。为了避免误会,每名来光顾的食客,他先说明叻沙没鱼饼。要是有人说他的叻沙缩水,偷工减料,他也没办法。幸好熟客都不在乎少了那几片鱼饼。
也有摊贩为了减轻成本,天天营业,没有请助手,煮面、打包、收钱等,全部一脚踢。有些则选择延长营业时间,有些干脆结束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