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作为一名法庭记者,去最高法院上诉庭,报道三司宣布一项裁决。一对男性情侣认为《刑事法典》第377A节条文有违宪法第12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前一年遭高庭驳回,因此上诉到最高法院。

李显龙总理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谈到377A时,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他指出同性恋者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短短一句话凝聚人心,是当晚演讲的动人时刻。

当时刚从国家法院初庭转去高庭没多久,很少有机会踏足位于最高法院大厦顶层这个象征本地最高司法权威的庭室。那一天的这起“司法挑战”,让我看到法律在所谓“杀人放火”“贪赃枉法”等等案件之外的另一个维度。

没想到九年后,这个“不可能”成为现实。这起案件也成为377A事件簿中被记下的一笔,让当时法庭内媒体区的我们,成为一小段历史的见证者。

拆掉堤坝的做法显示政府有心采取更进步式的应对,间接认可这股力量是进步思潮,但出于政治考量,决定必须加固另一座堤坝,以免仍为主流的社会观念,因自认决堤而掀起政府难挽的狂澜。

LGBTQ+会有“进二退一”的感受不难理解。然而,广大社会对废除377A的反对,反而是在它眼看要废除后,才因大量报道及热议而浮出水面。对于平时未必关注此课题的公众来说,大概是事后才意识到政府之前所面对的阻力,或许比想象中来得大。

然而,演讲随后宣布会修宪以保护婚姻的法律定义,并在此议题上将法律和政治明确切割,相当于阻断以司法倒逼社会制度改变的可能性。

那时庭内所有人似乎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预感,那就是要以此案推翻377A是个不可能任务。

观念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距离国会辩论377A去留已过去15年,这大概是观念出现明显变化的一种时间刻度。

政府加固堤坝,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拆掉它的那一天,只是不是现在。如果是真正的进步,思潮的涌进最终是挡不了的。那时也将有更多人发现,原来并没有什么洪水猛兽。

人们对377A议题的态度显然不是铁板一块,进程也绝非不进则退的单线轨迹。犹如海岸线上的堤坝,政府拆掉一座堤坝,但同时将另一座堤坝垫高,恰恰是因为在一些人眼中,冲击堤坝的是进步思潮;在另一群人眼中,则是洪水猛兽。

(作者是《联合早报》数码内容主任)

一方面推进议程,一方面却又距离婚姻平权等愿景更远,

正如李总理演讲中所预见的,这个宣布引起更多的反应和讨论。LGBTQ+及支持群体,整体来讲对废除377A表示欢迎,但当中也有声音认为政府“废旧法、保家庭”的做法,相当于是进两步退一步,甚至是进一步退两步。

国庆群众大会过去两天后,本地咨询公司黑箱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43%受访者支持废除377A,而对于政府将修宪规定国会可定义婚姻,则有高达66%受访者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