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籍贯人士的奋斗历程各有不同,在风俗习惯、婚丧嫁娶方面也各有特色。在展示馆内,应介绍各籍贯的风土人情,在衣食住行上的异同、生活上的禁忌等。这不但让本籍贯人士了解自己的文化历史,也可加强对其他籍贯习俗的认识,减少彼此间的误会,从而相互包容和体谅。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是华族文化的主导,扮演着铺展、呈现、发扬和传承的角色。自成立以来,中心积极与本地艺术团体合作,展开各项活动,如每年5、6月举行的“华彩”艺术节、“Sin·浪”演唱会,“锐·MIX”青年艺术节等。艺术工作任重道远,有关当局应丰富中心的展出内容,向公众展现华族文化的多元性,以增强国民身份认同感,并吸引年轻人参与,把文化传承下去。

现场也可通过影视器材,播映各类戏曲的精彩片段。这是华族文化中心在传导戏曲方面所能扮演的重大角色。

(作者是退休教师)

各籍贯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除了图片介绍,更可展示实物模型,如红龟粿、饭粿、海南鸡饭、辣椒螃蟹、炒粿条、红糟鸡等等,提高参观者的兴趣,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华族文化中心应加强硬体设施,设立永久性的各籍贯展览馆。目前,主要的华族籍贯是福建、广东、潮州、海南和客家。各馆应图文并茂,以精准的文字、色彩活泼的图片,追本溯源,介绍各籍贯的历史根源,先辈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的因缘,所经历的艰辛、生活上的压力,最终站稳脚步,闯出一番事业,为新加坡的进步与繁荣献出一分力量。

第四,在农历新年、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华族节日,中心应举办相关活动,包括装饰布置、节日的饮食文化、义卖会、品尝会、游艺会等,渲染气氛,也能吸引游客,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华族文化中的戏曲异彩纷呈,各有悠久的传承背景,也曾历尽沧桑,但戏曲界人士不畏艰辛,始终不渝地奉献青春。华族文化中心可开设专门展示空间,呈现人们热爱和关注的闽剧、潮剧、粤剧、琼剧、越剧、京剧、南音、加上歌仔戏。一些剧团可争取机会,安排常年演出。到了某些节日庆典时,更可连演多日。除通过文字图表,介绍各剧种的历史、特色,在本地的发展情况、前景,甚至面对的困境,让公众对戏曲有深一层的认识。此外,更应着重展示各戏种的服装、头饰、配饰、道具、化妆脸谱、乐器、舞台背景等等,相信这是很多人不甚了解但又感兴趣的。

第三,开设特别场所,通过历史图片,介绍早期生活面貌,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人住在偏僻乡野的情况,而且同个籍贯的人往往聚集在一起,例如广东人群居的牛车水、潮州人集中在柴船头、福建人在直落亚逸、海南人在小坡一带;另外还有樟宜、旧汤申、后港、港脚、义顺等地方,都曾是人们落脚生活的家。这是新加坡历史的一个篇章,应展示在大众面前。

文化传承工作是艰巨的,往往花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才看到一丁点成绩。作为华族文化的中心,应竭尽所能,通过多媒体等不同渠道,推进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