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实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府还是以传统思维来出台调控政策,以“三稳”作为政策调控目标,那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也无法恢复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比如河北廊坊市,一年多来房价下跌幅度高的达70%以上,少一点的也下跌5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廊坊市放开所有购买住房的限制条件,同时出台力度最大的刺激住房需求调控政策,但几个月过去了,政策几乎没有效果。因为,市场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中国全国而言,不仅廊坊如此,许多城市都是如此(如东北许多城市)。反之,在“稳房价”的传统思维下出台调控政策,开发商无法降价销售,回笼资金,则成了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保交楼事件”爆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只能越来越下沉,市场风险越来越高。
中国政府救楼市已经一年多,特别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救楼市的政策更是频繁出台,政策刺激购买需求的力度也更大,但实际上几乎没有效果。到10月为止,中国房地产市场住房开发投资、住房销售及房价,下行态势几乎没有多少改变;反之,中国楼市的周期性调整更是广泛及深入。
就目前房地产市场形势来说,弱势的二线及三四线以下的城市,住房严重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就市场本性来说,住房作为一种消费性商品,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如果房价能不断向下调整,在房价的下降过程中,作为一个收入支付水平无限多层次的住房消费群体,总有不同收入支付水平的住房消费者,会进入市场对价,住房的潜在消费需求,也会在房价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激发出来,房价下行幅度越大,激发出来的潜在住房消费需求就越多。但以目前市场现实情况来说,在稳房价的调控目标下,可以降首付、降按揭贷款利率、降税费等,却不大幅度降低房价。这是房地产市场信心难恢复的关键所在。
为何20多年来屡试屡成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今年会失效?为何市场信心无法恢复?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当前中国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还停留在以前的思维方式上,没有随着市场变化与时俱进。
所以,中国政府要恢复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就得针对市场的现实背景,以新思维来制定及出台调控政策。而且,当前房地产周期性调整,肯定是一个漫长过程,市场信心复苏也只能是渐进式的。
(作者是中国青岛大学教授金融财富管理学院院长)
对绝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去年10月以前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就是以投资需求为主导的市场。住房投资需求完全取决于房价上涨预期及金融市场融资条件。只要房价只涨不跌,住房投资者又可利用银行及影子银行的各种融资杠杆,住房的投资需求就可能是无穷大。在房价只涨不跌情况下,住房投资需求欲壑难填,投资者也会千方百计冲破任何限制性购房条件,来满足这种欲望。这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20多年来持续快速扩张与繁荣、只涨不跌的动力所在。所以,20多年来,特别是从2016年以来,房地产调整政策的目标就是“三稳”(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无论是放松还是紧缩都如此。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市场背景就是房价只涨不跌,及住房投资需求为主导的市场。
中国指数研究院10月31日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中国最大100房企销售总额为6万954.6亿元(人民币,约1万2190亿新元,下同),同比下降43.4%;中国央行最近公布数据也显示,10月份中国住户贷款减少18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1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32亿元。居民的中长期贷款基本上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去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月均达3000亿元,今年10月份只有332亿元,仅为过去的一成。两者都印证了当前中国居民购房意愿十分疲弱,对未来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没有信心。
最近,中国央行和银保监会下发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16条措施,希望以此化解开发商的债务危机。同时也要求支持各地合理确定当地居民房贷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政策下限,希望以此降低居民购房成本,刺激购买需求,或以更为优惠的金融政策提振市场信心。当然,放松房地产开发商各种融资条件,有利于化解开发商的债务危机,让“保交楼”楼盘项目顺利完成。但是,这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提振,仅是小小的一个方面,大的方面则是,中国14亿人口中潜在的住房消费需求,如何激发出来。
但今年以来,中国政府仍把“三稳”作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目标,即在房价稳定的前提下,重振房地产市场信心,相信只有房价稳定了,地价才能稳定(地价变化基本上取决于房价变化),市场预期才能稳定。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根本性变化,价格出现14个月持续下跌,而且房价下跌及7月份爆发的“保交楼事件”,让房地产市场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开始由住房投资需求为主导的市场,转变为以住房消费为主导的市场。后者则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