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英首晚天寒地冻,我们到住所附近的中餐馆用餐,一碗牛肉面、一盘西安油泼面、一小碟手撕鸡、两杯热豆浆,共花费44.4英镑(约72新元)。2月上旬离开英国前,为了向厨师亚历克斯告别,和想再体会英国主妇的亲切服务,我们又光顾住所附近那家小咖啡馆。两人共享超大一盘香煎鸡扒加热饮,花费13.70英镑(约22新元)。伦敦二区(zone 2)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填补“被冠病偷走的时光”,侄女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欧洲,而我想看看英伦的风情。
(作者是《联合早报》多媒体编辑副主任)
搭乘在1906年12月5日开通的皮卡迪利线地铁列车前往伦敦市中心,坐在污迹斑斑褪色绒布座位上的乘客甚少盯着手机,一两人手捧书阅读,多数人面无表情,在静默中等待列车到站。走往白金汉宫的路途中,在交通灯前等候过马路时,空中飘来阵阵异味。类似身旁手持一个像似小笛子的电子烟、不断“散发果味”的青年,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
徐锺珮的日常生活少不了“同英国主妇们同时站队、同时研究着配给食粮的分配、同时对着空空的食橱叹息,同时也偶尔怨骂几声粮食部长”。
走进英国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特易购(Tesco),报架上《每日快报》的斗大新闻标题这么写着:《这怎么可能是我们国家的悲惨现实》,道出一名87岁的报贩因为担心供暖的费用,结果死于体温过低。
回溯历史了解过去,我对徐锺珮笔下的英国人产生了一分敬意。他们为了生存和国家福祉,坚忍刻苦,让战后的英国在短期内恢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稳定取得了进展。
伦敦生活大不易,食物的花费不少,交通费也不便宜。据英国《地铁报》报道,伦敦的公共汽车和地铁票价将于3月5日再上涨,乘车成本平均增加5.9%,为10年来最大涨幅。
现时的英国,让人感觉灰头土脸,提不起劲。冬天初抵伦敦,目光所及尽是疲惫容颜,寒气逼人,抑或它已陷入迷茫,看不到方向,动力像是在流失中。徐锺珮笔下描述的英国人顽固,并不多见。
抵英首夜入寝之前,与侄女分享了徐锺珮的文章,告诉她英国曾经有过的配粮苦日子,再三嘱咐她在和平时期,切勿浪费食物。
返回新加坡后更留意英国的新闻,岂料先收到的新闻快讯竟是——特易购将在重大的结构调整中裁员2100人……
现时的英国,让人感觉灰头土脸,提不起劲。冬天初抵伦敦,目光所及尽是疲惫容颜,寒气逼人,抑或它已陷入迷茫,看不到方向,动力像是在流失中。徐锺珮笔下描述的英国人顽固,并不多见。他们的顽固,或许体现在陈旧的列车座位上吧。
英国是应当受关注的。国家首相频换,政治面对动荡和经济遭受重挫,苦的是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英国未来会如何再展活力?
此行我没上网也不问ChatGPT到底伦敦有多好玩,带了旧书《多少英伦旧事》登机,13个小时的旅程多少能看一些。
白金汉宫前方竖立了一座建立于1911年的金碧辉煌纪念碑,原来维多利亚女王的体态是如此丰腴。在她统治期间(1837年—1901年),是英国最强的“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时,英国建立和占领了很多殖民地。
寐言说
度过两年患难与共的日子,她在告别篇生动地写下了对英国人的观感:“我决不能说英国人在挨饿,但英国食物的单调,却使人气闷,但是也因为他们固执的甚至是顽固的坚持单调,引起了我的仰慕和尊敬。他们嚼着洋芋和面包,不求更换,为的是要使国家收支平衡,他们忍受着这‘二等国家’‘没落帝国’的讥讽,默然的束紧裤带急起直追。为着要直追,只有暂时委屈自己的味觉和享受。”
徐锺珮在书中首篇《挥别伦敦》的文章里谈及1947年的英伦情景,字里行间,特别深刻地对英国主妇表达了亲切的好感与尊崇。
作者徐锺珮于1917年2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1939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前身的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是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女记者。1945年,她被《中央日报》派往伦敦担任特派员两年。回台湾后,她陆续在报章上发表了15篇有关驻英期间的报道,1948年汇集成册为《多少英伦旧事》。
写作的背景,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的英国百废待举。1947年,英国的经济处境困难,迫使当时由克莱门特·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政府,放弃持续大英帝国的梦想,承认美国崛起。英国还须处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日子不好过。面对粮食与资源的短缺,英国实行粮食配给制度。面包、洋芋、鸡蛋、肉类都是在配给之列,要谈节约,就先得从厨房里省起。
冠病防疫措施进入尾声,我的首个解禁之旅去了英国,探望暂留伦敦的小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