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对不起意味着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避免重蹈覆辙的第一步。当想听到这三个字的期望只换来沉默,人们难免感到不安并问,日后还会发生同类事件吗?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记者)

说句对不起有多难?当涉及可能得在法律上背负责任时,答案往往是相当难。上个月,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福克斯新闻被起诉诽谤投票机公司Dominion的官司告一段落,双方在案件开审前的最后一分钟和解,福克斯同意支付7亿9750万美元(约10亿7000万新元)的赔偿金。不过,对于影响了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虚假报道,福克斯始终没有道歉,只是发出简短声明说:“我们接受法庭对于有关Dominion的某些说法是虚假的裁决。”

在长达80多页的判词中,有一页解释法庭对谕令当事人道歉的立场。法官引述最高法院上诉庭在一起诽谤案件中所说的话:“一名答辩人不应被迫违反意愿道歉,因为道歉的意义在于它必须发自内心,表明答辩人承认他对不起起诉人。”既然辩论协会在官司期间,不承认自己做错任何事,因此法官不认为应指示协会道歉,但他建议协会基于同起诉人和解的精神上这么做;法官也决定不对于道歉的方法与形式给予任何建议。

判决日前出炉,法官裁定辩论协会“未审先判”的做法不公平,不应在调查性指控的过程中,没有询问死者或给死者机会辩解,就发表声明禁止死者参加活动。但对于诉方的其他诉求如金钱赔偿与道歉,法官没有批准。

但事实是真心觉得自己犯了错误的人,通常会自行忏悔认错;倘若须要开口索讨,恐怕无法听到最想得到的回应。

坐在法庭媒体席上,看着正在供证的起诉人李斯杰——一名要为逝世儿子讨回公道的父亲。正值壮年的儿子在被指做出性相关的不当行为,而被禁止参加新加坡辩论协会活动后,选择坠楼自尽。我们可以想象他丧子的悲痛,但同时大概也难以完全明白身为父母的当事人的心情。

生活中或影视荧幕上不时会发生这样的剧情,两人吵架时,觉得受了委屈的一方,坚决要求另一方道歉,好似只要听到“对不起”三个字,就能得到释怀。

同一天,辩论协会回答媒体询问时表明“基于原则”不会道歉,并且在回复中引述法官认为协会做得没错的部分,包括协会决定迅速处理事件,是出于保护会员的主要考量,而非恶意针对死者。至于法庭所指出的未审先判有欠公正,协会没有正面回应。

和许多民事诉讼的起诉人一样,李斯杰要求答辩人为失责行为做出赔偿,但他与家人想要索讨的何止是金钱而已;诉方没有在索偿书中说明索偿额,但对于要求协会道歉一事则很清楚——要求法官谕令协会在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和报章上向死者与家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