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里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曰生物浓集,二曰生物放大。前者指的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通过非吞食的方式,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的同时,使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超过周围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现象。也因此,即便排放的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很少,但也可能被高度浓集到某些低等水体生物体内。而且,这种浓集还会被逐级放大,这就是我们要说明的第二个生物学的概念——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作用。
核污水到底有害无害?日本坚持说它经过了去污处理,因而无害。但这个说法遭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质疑。因为一旦有害,首先受到重创的是日本渔业。科学界也普遍感到担忧:排放的核污水多达130多万吨,即便日本经过去污处理,仍然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它们会集中到鱼虾贝类等水产体内。
因此,即便是从政治上考虑,日本在没有穷尽一切办法,就轻率做出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的决定,实属下下策。因为它以一国之私,将整个人类置于巨大的生态灾难风险中,怎么看都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作为。据说,日本还想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此举已重创其国际形象,它还能赢得世界各国的信任吗?
这个听起来挺拗口,举个例子就好懂了。例如汞(化学符号为Hg)这种有害的重金属,或许在水体中最初的浓度微不足道,只有0.0001毫克/升,但生活在这片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在体内就会浓集到0.01到0.02毫克/升,放大了100倍至200倍。这些浮游生物被小鱼吞食后,又会在小鱼体内浓集达0.2至0.5毫克/升,又是浮游生物体内汞浓度的20倍至50倍。倘这小鱼被大鱼吞食,则在大鱼体内Hg浓度可达1至5毫克/升,又是小鱼体内Hg浓度的10倍至50倍。
如同二战时期那样,日本此举无疑是对全世界再次发动了战争——生态战争。但令人费解的是,自诩为全球领导者的美国此时为何不作为?如果它想制止日本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可以做到的。
国际原子能机构竟然也认同日本这一做法。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科学判断吗?那为什么科学家都在表示担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最大“金主”就是美国,其次是日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形下,该机构是否还能秉持科学理念,保持客观中立?对此,人们普遍疑虑重重,担忧国际治理结构是不是也出现什么问题。
日本执意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的日期愈来愈近了。对此,国际社会一再深表关切,人们也显得愈来愈焦灼不安,倍感忧虑。
而且,就其中的放射性物质氚而言,它在衰变中会产生β粒子,增加人类患癌症的风险,经过代际累积后,还会使得人类基因发生某种突变,产生难以预测的风险。这种核污水一旦排到海里,会随着季风和洋流扩散到全世界各大洋海域,对整个地球所有人群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且几乎是不可逆的。没有任何食用海产品的地球人可以置身于事外。
所谓生物放大,是指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和最初水体内Hg浓度相比,Hg在大鱼体内已经放大到1万倍至5万倍。人类几乎处于自然界所有食物链的最顶端,显然,包括放射性物质在内的所有有害物质,经过多级的生物放大作用,最后都会高度浓集到人类的机体内。也因此,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肯·布塞勒指出,核污水即便放射性废物浓度很低,也都将对海洋和人类构成重大威胁。
可以肯定的是,若因此真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生态灾难,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关负责人,会被永远钉在科学史和人类史的耻辱柱上。一个全球性的科学机构,倘将严肃的科学问题政治化,失去科学的客观中立,远比一般学术不端事件严重得多。
作者是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