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更期待中国财政部门要及时启动国债发行工作,要确保如期完成国债发行任务,切莫延宕时机;要做好预算下达工作,推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莫让特别国债“趴窝”;要加强国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谨防挪用滥用。

历史上,中国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分别是1998年、2007年和2020年。

10月24日,中国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批准中央财政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人民币1万亿元(约1900亿新元),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中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本次特别国债,令人遐想,人们怀有特别期待。

二是可行性。国债利率高,又有国家信誉作担保,市场认购情绪高涨。2022年1月17日,时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就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构建国内强大市场的立足之本。在银行利息降低的情势下,中国相当一部分家庭手持货币正缺投资渠道,特别国债的发行,与国民的投资心理一拍即合。基于这样的国情,发行一定数额的特别国债,必定会受到市场积极响应,或将出现面市瞬间,即抢购一空的盛况。

一是迫切性。发行特别国债有特别的理由。今年以来,中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近年来,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中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8月1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出“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是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有关工作落实。中国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这1万亿元国债其实就是特别国债。特别国债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说它“特别”可以理解为是在某一非常时期,基于一种特殊需要。除了债券名称中有“特别”二字,与一般国债相比较,二者在目的与用途、审批与发行方式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背景特殊指向强,用途明确且严格;审议流程显高效,发行方式更灵活;预算管理弹性化,配套政策更多样。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三是低风险性。此次发行特别国债,不是孤立的财政政策,而是一系列逆周期操作的组合型政策中的一部分,有其他政策策应,风险性低。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政策的宽松性。这对发行特别国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特别国债、赤字率提高、专项债放量将会和宽松货币政策一起为国家财政“抬轿子”,形成政策合力,而不是某一项政策单兵突进,风险系数较低。值得关注的是,与2020年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相比,这次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救灾防灾,全部给地方用且不用地方还,而且计入中央财政赤字。因此,更不用担心此次特别国债会增加地方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