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断进步,手机、平板、电脑等3C产品早已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学习、社交、娱乐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渐渐离不开网络。但是当人们过度沉浸在屏幕世界中时,这些就不再仅仅是工具,有时反而成为枷锁。如何让孩子学会控制屏幕时间,尤其是在玩电子游戏时不过度沉溺,也成为数码时代的父母特有的烦恼。
在如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慢慢长大到会顶嘴、会反抗、不服约束和管教的年龄,此时,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就手机或者游戏问题指责他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做到理直气壮呢?不少老师都说过,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当然,在这个时代,谁也不会再迂腐地坚持绝对不能玩电子产品,毕竟连特斯拉总裁马斯克这样的人,都要用网络游戏来放松。问题是我们自己如何做到自律,使用3C不过度,给孩子做个良好榜样。
有一次,我去给一些小朋友讲绘本故事《手机消失的一天》,在正式开讲之前,我问了小朋友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手机有一天消失了,怎么办?”我话音还没有落,就听到此起彼伏的回答:“不好!不好!”“No!”“不要消失!”
(作者是前媒体人、童书创作者)
电子游戏自从诞生以来,人们就对它爱恨交织,却欲罢不能。我记得小时候最早接触家庭个人电子游戏,大概是在1980年代。那时有专门的游戏机,但须要连上电视机才能玩,而且一次最多只能两个人一起操控游戏手柄。在这样简陋的游戏机上,通过插入不同游戏卡来玩不同的游戏。简单几样,“坦克大战”“超级玛丽”“魂斗罗”等,就已经让当时的孩子如痴如醉。其实不仅孩子着迷,那时候家庭个人游戏机作为新事物,也深受一众中青年青睐,我记得我爸爸和几个叔叔都一度相当沉迷。那是娱乐产品相对来说还比较稀缺的年代。
过多的屏幕时间,过多的电子游戏,这个问题虽然棘手,却也不是完全无解。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无法单纯地责怪孩子,因为这也是社会催生出来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更容易放下情绪,放下焦虑、气愤和失望,来专注寻求解决方案。
每个孩子和每个家庭都不同,每个孩子沉迷网络和手机的具体原因都不同,但共同的是,我们每天都有现实的生活,至少每天都要吃饭。避免孩子过于沉溺屏幕里的世界,影响真实的生活,例如交友、参与家庭生活、上学、考试等等,我们就要注重加强孩子的“现实感”,让他们知道每天生活能够正常运行,每个人都有必须要尽的责任,而不是理所当然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吃饭这样一件每天都要发生三次的事,也须要有人买菜、洗菜、烹饪、洗碗。有的家长会比较注重培养孩子参与家务的习惯,让孩子参与到购物、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中来。并且能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让孩子在小事上也觉得自己对家庭很重要。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在精神领域,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这样的孩子也会在生活其他方面更有责任心。要知道,电子游戏和网络沉迷问题的核心,离不开如何解决“人的价值感”这个更为本质的问题。
孩子与手机争夺父母注意力
注重加强孩子的“现实感”
到了我们这一代又有了下一代的时候,社会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整个娱乐产品的生态。孩子呱呱坠地之时,就迎来智能手机的镜头,父母总是围着可爱的宝宝不停拍来拍去。父母一有闲暇,首选的娱乐方式大多是看手机,刷视频、刷社交媒体、玩游戏、玩自拍。之所以说我们的下一代是数码原住民,也是因为他们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
我相信,如果问大人,也会得到大致一样的回答。毕竟,手机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深度捆绑在一起了。但是,以手机为代表的3C产品的过度使用问题,又常常成为父母的心头之患。“已经熄灯了,原以为孩子早就睡着了,没想到却跑到洗手间偷偷玩手机。”“孩子越来越不爱出门,只喜欢躲在房间玩游戏。”“十几岁的孩子,通宵玩网络游戏,管不住。晚上不睡,白天上课瞌睡。”“玩手机玩疯了,连考试都忘了参加,怎么办?”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类似的问题常常会在各种家长聚会中被提出来,并引起许多共鸣。尽管家长之间常常分享各自的管控秘笈,也不断学习如何与下一代,也就是这批数码时代的原住民沟通,但是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一直显得非常棘手。
客工经历触动打临工青年
孩子有时候迷的不是网络,而是备受关注的想象。在虚拟世界里寻求认同和价值感,不如在真实生活中体味自己存在的价值,哪怕只是吃饭这种每天都会发生的平常事。
陈昊轩说,假期去打临时工,接触到不同年龄和教育背景的人,带给学生的收获,无法用薪资来衡量。像他这样触摸到真实生活的孩子,大概率不会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都放在手机娱乐和网络游戏里。沉迷屏幕世界的孩子,往往都在现实中感到迷茫,或者说还没有找到生命的重心。
记得多年前,我遇到一个场景,一位幼儿园小朋友过生日时,说出自己的愿望:“我想变成爸爸妈妈的手机!”孩子这么说的时候,至少带出两个信息:一方面,孩子可能觉得手机吸引了父母大量注意力;另一方面,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得到的关注不如手机(至少表面上如此)。这是一场孩子与手机之间对父母注意力的争夺战。
我们不妨就从真实的吃饭问题入手,慢慢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找到目标和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记得,时代的问题不能全部让孩子来担责,这样我们就可以收起被刺激到的情绪,和孩子一起为了未来努力。
前不久,早报交流站《青年视角》栏目中,有一些关于中学生假期打工兼职的讨论。我觉得学生适度兼职,也是增加现实感的一个途径。打工兼职,能够打破学校的象牙塔和现实生活的界限,让学生多一重视角去看待现在的生活。例如陈昊轩同学在《兼职收获远超金钱价值》一文中,就描述自己在中四毕业后假期打临时工的经历。当时一起工作的一名中年男子告诉他,为了筹钱给女儿治病,才到新加坡来打工,虽然同时做几份兼职,但存下来的钱还是不够。男子还劝他应好好读书才能成功。比起父母或老师的苦口婆心,那位男子的经历更有效地让陈昊轩意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从此一改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