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世界纷乱的时代,学习更多语言所能带来的种种益处,可以说比以前显得更重要不过了。
英文是国际通行语言,学习这个语言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这个多元种族社会,英文也有促进社会融合的桥梁作用。学习母语则主要是为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后来还添加了为搭上中国、印度和本区域经济起飞便车的功利作用。至于第三语言的学习,则多属于成绩较佳学生的选项,语言的选项也胥视师资与学生人数而定,所以我国的第三语言教育,还谈不上在社会上发挥广泛且显著的作用。
延伸阅读
也有研究发现,人们在阅读有争议的新闻时,通过外文阅读,会比用自己熟悉的语言阅读来得开放,不太容易被自己的直觉反应左右。众多实验与研究成果都显示,人们选择使用一种语言而不是另一种语言时,可无形中对他们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产生系统性的影响;而且在很多时候,经常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都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思维已经受到影响。
曾经读到这么一则趣事:日本每年都会票选最受欢迎的潮语,有一年的年度潮语是“KY”,即“没能阅读空气”(Kuuki Yomenai)的缩写。那时就有一名美国人问:“阅读空气?这是什么意思?”日本人给他打个比方,假如在日本参加一项会议,有个人言语间暗示不同意或不满意,听者理应能辨读这样的气氛,捕捉其中传达的不满。假使无法捕捉言语间所传递的讯息,日本人就会说:“他是一个KY的家伙!”那名美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想我们美国人都是很KY的家伙!”
(作者是本地时事评论员)
凯萨尔认为,“外语效应”之所以能阻止错误记忆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在使用外语时会更为周详思考。他们须要确保所说的话与所理解的是正确的。他们往往会倾向于关注并质疑自己记忆的准确性,而不是简单地讲述首次浮现在他们脑海中的事象。
这则趣事可说生动地道出一个地方所使用的语言,反映了那个地方的文化习俗和沟通风格。以此类推,学习的语言越多,认识的文化就应该越多。我国推行双语教育,学生从小到中学都学习英文,以及本族的母语,也可按照自身能力选修第三语言。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多种语言,除了可以改变人们的记忆质量之外,语言之间的切换还会影响人们如何评估所面临的道德困境。美国西北大学双语和心理语言学研究实验室的专家维奥丽卡·玛丽昂(Viorica Marian)博士说:“当你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你就学会了另一种存在于世界的方式,另一种思维方式,你更不会倾向于妖魔化别人。”
就因为有了更周详的考量以及更为开放的心态,有学者推论掌握超过一种语言的人,会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意大利特伦托(Trento)大学的西尔维娅·普尔普里(Silvia Purpuri)就研究了“掌握超过一种语言”与“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语言掌握能力的人对不确定性的认识,以及进入不熟悉情况的意愿程度。调查发现,当人们准备好使用第二语言时,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会比没使用第二语言的人来得高。由于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较高,往往意味着能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一般认为这类容忍度较高的人,能够带来更和谐的工作环境。
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学习和掌握更多语言,人们可以由此变得更加理性,思想更加开放,更有能力应对不确定性。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外语效应”。
相反的,只从一种语言看事物,有研究显示较容易产生偏见或记忆错误。芝加哥大学教授博阿兹·凯萨尔(Boaz Keysar)与他的博士生利·格兰特(Leigh Grant)曾做过一项实验,参与者首先获得一系列相关英语单词,例如“梦想”“打瞌睡”“睡床”和“休息”等。当测试他们的记忆力时,许多人错误地记得曾听过“睡觉”这个词,而这个词并不在列表中。然而如果用第二语言执行任务,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学习更多语言的益处,如今已经获得更多的认可,其中的益处也不止于支持我国双语教育的那些论点。近期就有学者从健康角度指出,学习双语或更多语言,有助延缓失智症的发作。从社会层次的益处来看,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学习和掌握更多语言,人们可以由此变得更加理性,思想更加开放,更有能力应对不确定性。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外语效应”。这超越了英语的社会融合桥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