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要迈向智慧国,要推出利民益民的数码化系统,真的要多加点智慧才行。

有幸国民都是高容忍度且善忘的,对什么不满意的事物,尤其是没有选择的唯一服务,投诉反馈几次后,有关方面只要敷衍回应一下,习惯成自然,就会把一切忍受下来。然后等到下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又再重复整个过程。难道这就是推行大系统数码化的常态吗?

人类一旦安顿下来后,就有不想更换的习惯。除非新系统能带来更多便利和好处,最重要还是不会增加费用,这样或许还能接受新系统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以这次的易通卡升级来说,阅卡器居然在使用时不能像旧卡那样,显示每趟车程所扣除的车资信息,必须改成手机应用,或到地铁站和巴士转换站的售票机查看。如此简单的显示,竟然被解释说什么后端系统资料等处理会拖慢闸门的开关等。这不就是说新科技不如旧科技可靠?

为什么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都没能做到基本的警示作用呢?或许是因为每个系统的推行部门都是独立操作,责任分得清清楚楚,又基于什么行业、商业机密,不能分享资料和学习等等,所以每次都算是某部门“新”的体验,犯错在所难免。希望这只是笔者的鄙见猜测,不是实情。

在加快数码化,加强网络安全,提升国人对数据应用的信心,以更快和稳的步伐进入智慧国之际,偏偏杀出了“易通卡过渡”这个程咬金,又让国人对数码化推行的信心有了微言。为什么每个与数码化有关系统的推行,都会出现相同的什么不堪负荷、慢速失效,甚至系统故障问题?记忆中最近发生的,居然还是在总统选举的时候。

无现金支付目前仍是个乱象,各类支付卡、信用卡、电子钱包、支付应用、会员卡、优惠卡等等,五花八门,背后牵涉的各类潜规矩、商业利益和规范,更不是我们一介草民所能够理解的。

(作者是电子工程师)

人类除了不会从历史中学习,还可以推搪说时间、空间、人事物都不一样,所以每次发生的问题也不一样。就算每个事件都不尽相同,难道刚发生过的事就没有起一点警惕作用?每次大事情发生后的解释,不外乎外包给不同的供应商,所以对供应商来说只是“单一个别状况”,非系统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

只要仔细观察,不管什么事物推出时,国人都会有两个极端反应。第一是“怕输群组”,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冲去响应和尝新。第二就是“拖延群组”,他们不管什么事都会拖到最后一刻才进行。这两个极端造成的系统负荷和系统延误反应等,已几乎是“常识问题”,不需要什么人工智能也可以预知。难道这是新科技所能预知,却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可以试用流程、分段分批、小规模试用等传统方式循序进行。当然,这可能就不能快速达到关键绩效指标(KPI)了。

目前极少数收到多数用户好评的“停车应用”,为用户消除了买停车固本、更新固本、撕固本、撕错固本,以及超时停车等的焦虑。当然,它的前提是手机和无线网络都没有问题,要不然就没有别的方法停车了。可惜这样的系统至今还不能用在组屋停车场和各种商业设施和建筑物的停车场,有的地方甚至须把车资卡拿出来插入阅卡器才能过关;新易通卡以后也不能在这些停车场使用。

那些什么6G无线、5G通讯、云端科技、边缘计算等等,都不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再者,把一切都推给应用,不就更加造成系统的单一依赖性?难道数码化、现代化就是把一切推给手机?什么应用、更换、安全问题等,用户就“自己顾自己”了?对旅客造成的费用和不便不说,究竟这次的“易通卡”更新行动,有没有以乘客的利益、方便和接受度为主要考量?

简单粗暴地定下一个规范目标,例如每个国人手上只需“一卡一手机”,就可以通行无阻,这样就可以成为智慧国?

与过去硬件机械化为主的系统的维修提升比较,实行全民性的数码化系统有更多挑战。设施数码化的操作系统、软件,甚至支撑系统的电脑硬件等,要适时更新提升;与系统有关的周边软件和硬件(如电动闸门)要更新,用户应用和界面(如车资卡)要更新,每一个更新都可大可小,一个系统小错误可“动全身”。如果不好好处理,每次的更新都要折腾用户一番,公众就很难对数码化和新科技有信心了。

卡是所有应用的通用前端,它只显示每个交易的信息。卡后面就是通过手机,自动连接到用户自己的各种各样的会员和优惠等等。所有的系统都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一来让用户方便,手机里后端的各种复杂应用,就让各开发商去伤脑筋,明确规范也更容易达到智慧国数码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