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制度遇到多变的现实又该怎样应对呢?应该是:即便再刚性的制度,此时也应将身段放柔软一点,如此才能刚柔相济,法规与现实才不至于违和。因为制度是有生命的,“历经形成、生长、发展,可能不断完善,也可能走向衰亡”。有生命就应当有温度。否则,制度就会变得狰狞和冷酷,甚至变相成为虐杀生命的怪物。

中国历史学家邓小南说,制度必须应对流动的现实。何谓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法规法条。一般说来,只要是合法建立的制度,就必须执行和遵守。

然而中国当下的现实中,这样有魄力、担当的领导人实在不多。常看到的反而是:一遇事总把下级往前推,自己躲在幕后,不敢见民众,不敢直面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容忍下面出一点问题。出了问题只知道不分青红皂白地一级一级向下追究,自己半点责任都不担,唯恐因此影响自己的威信。有功劳就是自己的,出问题都是下面的,久而久之,基层谁还愿意出头解决实际问题?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只唯上,不唯实,结果即便是合理的制度被不合理地执行,惹出大乱子,酿成悲剧,造成本不应该出现的群体事件。

制度是刚性的。譬如说,中国在冠病疫情动态清零防控的“静默”期间,严禁人们随意外出;进入医院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为阴性的结果……等等,就是中国式的制度。什么是流动的现实?就是因不断变化而出现的某个超常态的生活现状。譬如“静默”期间,有孕妇因难产急需从封控区里送往医院,或有猝死者须急送医院抢救……等等,都是流动的现实。

(作者是西安科技大学教授)

据传唐高宗巡幸洛阳前,曾对居守京师的李晦说:“关中之事,一以付卿。但令式跼人,不可以成官政,令式之外,有利于人者,随事即行,不须闻奏”。

连古人都知道“令式跼人”“随事即行”,知道具体情况须具体对待的道理,甚至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一些今人面对“令式之外”的突发事件,反而不知相机处理,死搬教条,无视民瘼,手法拙劣,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俗云:强将手下无弱兵。下层之所以缺乏担当,首先是因为上面没有一点敢负责任的精神。本来,下面出点问题,有时确实在所难免,此时上级就应本着爱护下级的精神,在需要时勇敢地将责任揽过来,挡在前面,这才是无私无畏有水平的好领导人。

不看实际情况而机械刻板地执行制度或法规,中国人过去把这类行为称为“教条主义”,战争年代常因此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甚至一方的崩溃。京剧《失空斩》里的马谡,本也有些才华,也曾为蜀汉做过一些贡献;但由于用兵机械教条,不知变化,结果失掉战略要地街亭,导致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失败,自己也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现实中,中国总有某些制度执行者,不是使制度灵活自洽,反而使之变得不可理喻。例如前两年,互联网总能爆出一些地方因刻板执行防疫规定,而酿出的一起起人间悲剧:孕妇因不能及时送医而难产死去,载有心血管病急性发作者的车辆怎么都开不出封控小区,或进不了医院抢救;一直到最近,甘肃积石山县发生地震波传到陕西某地后,某高校学生急于跑出楼躲避震灾,宿舍管理员却死活不开门,声称没有得到上级批示不能开门……结果引起当地民愤,也引发整个社会的汹汹舆情。人们痛批某些法规的具体执行者头脑冬烘以及怕担待的心态,更痛批他们的冷血……。

也因此,中国的现实总是“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愈是承平时代,反而愈是缺乏说真话、办好事的实事求是精神活力,大概其来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