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手机公司年年出新机吸引消费者年年换手机,做软件系统开发的,也希望客户更频繁地升级换代。许多企业机构的各种生产操作系统,八年10年就更换,员工每隔几年就得重新适应新系统,仿佛不换就落伍了。
最近当局宣布从6月1日起全面过渡到账户式票务系统,乘客必须升级现有易通卡。消息宣布后,升级易通卡的过程频频出状况,包括后端系统支撑不了而反应缓慢或出错。有的乘客不满使用新易通卡后,无法在下车时或出闸时立即看到车资和余额。有读者投书《联合早报》,说“易通卡不易通”。
减少票务系统可以节省资源提升效率,但我们每一次这么做,又牺牲了多少少数人的需要?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很多类似的经验。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对科技的运用,欠缺以人为本的思考。
(作者是《联合早报》国际新闻第二主任)
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对科技的运用,欠缺以人为本的思考。
这是一触即通公司基于账户的票务系统。同一张卡可以储值,也可以直接从账户中扣钱,一卡两用。
也许认为目前因为没有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把麻烦转嫁给乘客是可以接受的。也许认为SimplyGo应用给乘客更多的便利,可以抵消无法即时看到车资信息的不便。又或者认为假以时日,乘客会逐渐习惯,不再唠叨。
科技运用到生活中,使生活素质和工作生产力大幅提升,但科技的运用必须以人为本。从小处说,系统的升级换代至少不应牺牲原来的功能与便利,不应牺牲少数人的需要;从大处说,采用新科技要能保持包容与尊重,以整体的利益和少数的需要为依归,更强调用户隐私的保护,毕竟科技容易制造区隔与疏离感。
我们可以说,减少票务系统可以节省资源提升效率,但我们每一次这么做,又牺牲了多少少数人的需要?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很多类似的经验。
坦白说,这些麻烦说大不大,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根本不是麻烦。新系统把乘客里程和车资信息送到云端处理,再存入乘客的账户。理论上,车资信息可以显示在地铁站闸门和巴士阅卡器上,但估计系统需要几秒到几分钟的时间。如果人人都在闸门等着看车资信息,大家的行程就会被影响甚至耽误。由于闸门不显示车资信息,其实能加快进出站的人流。乘客还可以通过手机的SimplyGo应用,查看更详细的车资信息,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账户。
有了RFID标签,在马国各地使用收费大道确实方便许多。RFID标签与一触即通电子钱包(Touch’n Go eWallet)挂钩,车子驶过收费站时,过路费直接从电子钱包扣除,车子不必停下,司机不必准备现金。电子钱包没钱了,可以用信用卡随时充值。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这个系统升级换代实际上把目前无解,或现有愿意投入的成本却解决不了的麻烦,转给用户,造成用户体验下降也在所不惜。
新加坡几年前已开始推行账户式票务系统,乘客可以用新易通卡、信用卡、银行卡和各大手机支付平台乘搭公共交通。
现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假以时日会有解决方案,例如能否利用5G网络更快速地处理信息?又或者与手机支付平台更密切合作,第一时间将车资信息推送到手机并跳出通知用户?
笔者已经没再用易通卡,而是使用苹果支付搭公交。手表轻触地铁闸门阅卡器,就可以出入站。坏处是无法在闸门看到车资,但其实车资信息很快就反映在苹果支付账户里,几秒钟之内也会从手表或手机跳出。
马来西亚政府几年前开始推行外国车辆入境准证政策,给每辆车贴上一张射频识别(RFID)标签。
运用科技,还须回到初衷,不为用而用。
笔者有一张增强版一触即通储值卡,与电子钱包挂钩,可以在电子钱包预先设定好,在收费站触卡时,是从卡里的余额扣钱,还是从电子钱包扣钱。虽然得停下车触卡,但好处是可以通过手机给卡充值,无须找便利店或加油站。
不过,由于账户式票务系统与车辆现有付费系统不相容,所以车主只能继续用万捷通卡支付ERP过路费或停车费。
当然,这样一来,就必须同时运作两套票务系统。这样的做法在国外很常见,例如一触即通、香港八达通、日本Pasmo和Suica等,都同时运作多套票务系统。
不过问题是,这不是单元化社会,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置少数人的需要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