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NOW频道有一则新闻讲香港政府现在力推“盛事经济”,仅今年上半年就计划推出超过80项盛事,全年将举办150项盛事。但接着便是新闻访谈,一些专业人士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和质疑。首先提出,什么才算“盛事”?这150项中有多少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盛事”?同时有人质疑所谓“盛事”对香港经济到底有多大的刺激作用?我又转去别的频道,也看到类似新闻,大家共同担心的是政府投入那么大力气,到底效益如何?公帑有没有可能被滥用?“公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几乎绝迹,但在香港使用的粤语里却十分常用。“库藏曰帑”,也就是说政府库存、公共财产。从各个频道的新闻关注点可以发现,香港人公民意识很强,公民纳税给政府,那么政府到底有没有做实事?到底能不能做好?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犹记得许多年前,我作为特约记者为一本杂志撰稿,检索资料时才惊觉,香港原来有那么多在业界获奖却不为大众所知的科研成果,就连名噪四方的大疆科技无人机,也是孕育自香港科技大学。有兴趣者还可以去看看香港的“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前称“裘槎前瞻科研大奖”)及“裘槎优秀科研者奖”获奖学者的研究,每个都很前沿。香港过于低调,是不争的事实。
香港人基于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和以揭短挑刺为主的新闻媒体相唱相和,在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靠着埋头苦干的“狮子山精神”,曾经创造出一个辉煌的东方之珠。我想,他们不会轻易改变,这是香港人的文化底色。
自由市场环境下的大众媒体背后往往就是民意,自由市场的规则深入民心,这也是香港甚少言说,也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再说,香港政府本来就不擅长“搞经济”。毕竟香港政府长年奉持“积极不干预”政策,按照“小政府、大市场”原则运行,过去曾连续53年被加拿大智库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只有去年才被新加坡超越。所以,政府针对经济发展发声越大,就越受到质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前不久足球明星梅西未上场踢球在香港引起的风波一样,政府好心却未必能办好事。
前不久,我去了一趟香港,休息时照例打开电视看新闻。当地电视台的新闻一直都是全天候滚动播出的,很多时候都甚有看头。香港新闻媒体甚少隶属政府,一般都是私人投资,遵循市场规律运营,也就很少会为政府歌功颂德,政府也几乎没有什么“喉舌”。
从游客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可能是一个怀旧伤感的香港,一个经济下行的香港,一个似乎已然暗淡的东方之珠。但是,从一个曾在那里生活过十年的人的角度来看,那是一个受伤的香港,那是一个被人误解的香港,那是一个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优秀之处的香港,那是一个自由市场观念深入人心的香港,那是一个实力犹存,并且潜力无限的香港。
十多年前,我曾在英国文化协会(香港)进修英语,同班同学来自世界各地,也有少数是香港本地人。有一次老师让大家谈一谈对香港公共交通的看法,大家请几位香港人先发言,他们都纷纷抱怨说,港铁不够可靠,会出故障,加价又没有提升服务等。但与他们的观点正好相反的是,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每一位同学都说港铁系统很可靠,也很高效,高峰期一分钟一趟,让人上班上学都不容易迟到。我们来自英国的老师更是盛赞香港地铁可靠度、便利度、快捷性都举世无双。也许正是有比较才有鉴别,要有在其他地方搭乘地铁的经历,才能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另外一面的香港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就是政府不擅长“搞经济”;第二是媒体不擅长“歌功颂德”;第三是社会文化心理上过于谦逊和低调。前两点不妨结合在一起来说。
香港电视里播报着泰勒丝新加坡演唱会的盛况,评论节目深入分析新加坡能够引进这种级别的演唱会,究竟是为什么,全面而客观地报道新加坡的优势,给受众的感觉是“看人家新加坡做得多好!我们香港为什么落后了?要研究怎样学习改善!”我去香港一所学校演讲,两个场次之间正好是午餐时间,老师便请我去学生餐厅共进午餐。我点了一杯香港的经典饮品柠檬茶,我一边喝一边称赞味道不错,谁知那位老师却说:“如今大陆的更好喝。”香港人的心态总是如此,大到演唱会经济,小到一杯柠檬茶,总是别人的更好。那香港人有什么引以为豪的吗?点心?他们会说广州的更好!
数十年都是这样低调、不争,犹如水善利万物,这大概就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吧,就连53年蝉联最自由经济体,恐怕也没有几个市民知道。香港人基于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和以揭短挑刺为主的新闻媒体相唱相和,在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靠着埋头苦干的“狮子山精神”,曾经创造出一个辉煌的东方之珠。我想,他们不会轻易改变,这是香港人的文化底色。他们执着地认为自身不好,有时移民,有时回流,恨铁不成钢,却从不言说以往的成就,就像是“好汉不说当年勇”,只管埋头苦干,守护着自由市场。
自由市场规则深入民心
(作者是前媒体人、童书创作者)
第三个特点是文化心理上的,香港本土人总是对自己的城市要求严格,乃至常常看低了自身。我曾经在香港生活过十年,对于这一点深有体会。我离开香港后,也偶尔回去,发现这一点依然没有改变。
许多年前,台湾作家刘克襄写了一本书叫作《四分之三的香港》,介绍的都是香港那些不为游客熟知的郊野公园和徒步路径。那些藏在林间的瀑布和山海间的幽径,那些海岸蚀刻地貌、迎风而立的六角棱柱,都与都市风景截然不同。他经由“行山”体悟到那广达香港面积约四分之三的郊野才是香港本色。
维多利亚海港的天际线是香港,狮子山也是香港;天星小轮和百年电车是香港,来往离岛的汽艇和木船也是香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是香港,大浪湾和荔枝窝也是香港。其实,和这些风景一样,香港在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心理方面,也有不为人深知的另一面,就像是另外一个“四分之三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