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人纳闷的是,俄国身为当事方却没有受邀。战云密布之际,教廷不断为和平奔走,以观察员身分与会的国务卿帕洛林说:“和平需要双方一起建构,两者缺一,就没有和平。”但他也说了,促成俄乌开启谈判必须非常小心谨慎。会议开幕前,俄国总统普京提出他的和平方案:乌克兰割让领土、永远保持中立,以及西方取消对俄制裁。换句话说,他要的是乌克兰投降,目前无意上谈判桌。

(作者是旅居意大利的台湾记者、社会学博士)

俄国则很难接受身为乌克兰盟友的西方国家担任斡旋者。泽连斯基在瑞士的峰会结束后放软语气,“我们从没说过中国是敌人,我们希望中国当乌克兰的朋友,协助我们影响俄国”。中国拒绝参加瑞士主办的和平峰会,可能是认为身为中立国的瑞士在这场战争仍不够中立、倾向西方。

失败的和谈

俄乌要和平谈判,最重要的是信任,最稀缺的也是信任。俄国在2014年并吞克里米亚,并渗透到乌东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等地蚕食鲸吞。当时担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居中斡旋,促成俄乌签署两次停火协议,但以白罗斯首都为名的明斯克一和明斯克二协议都很快破局。每当有爆炸案发生,俄乌彼此怪罪对方,乌克兰指责俄国利用停火怂恿乌东叛军夺取城镇,俄国则指责乌克兰迟迟未能赋予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自治权。俄乌之间的信任消磨殆尽,彼此敌视,默克尔则左右为难,面对两方的批评。

非西方国家担任斡旋者

北京似乎有意参与下一场再度于沙特举行的和平会议,为了邀请俄国与会提升会议的影响力,沙特在瑞士没有签署联合声明,表达中立立场。美欧军援支持乌克兰抵抗俄国,但逐渐失去凌驾于各方之上的仲裁能力,欧洲安全事务最终需要非欧美国家担任和事佬。

乌克兰冀望在和平高峰会上拉拢更多非西方国家施压俄国,但美中领袖缺席外,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巴西、墨西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等国拒绝签署联合声明,反而暴露乌克兰的困境,也显示公开的多边会议并非推进和平的最佳路径。最后的联合声明连何时、如何、是否推动俄乌谈判的计划,都付之阙如。

2022年2月底,尽管战事如火如荼,俄国和乌克兰曾经坐上谈判桌,俄国最初提出乌克兰必须割让领土的严苛条件,但随着乌克兰英勇抵抗,俄国军队漏洞百出,普京的态度逐渐软化,双方当年4月在土耳其磋商时,一度起草了协议,包括乌克兰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约,但可以加入欧盟;乌克兰裁军、减少去俄国化的教育等。

乌克兰曾是世界上仅次于美、俄的核武大国,冷战结束后,1994年在布达佩斯签署备忘录解除核武库,换取美国、英国和俄国的安全保证。然而,魔鬼在细节中,当乌克兰遭到攻击时,备忘录仅规范这些担保国必须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没有武力介入的义务。当时,法国总统密特朗就警告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你会被耍的,要不是这一方,就是另一方。”

问题还在于,乌克兰没有事先与西方盟国商讨担保机制,美国担忧在这担保机制下必须与俄国直接对战。在西方武力援助下,乌克兰当时相信可以打败俄国,而俄国在基辅附近的布查大屠杀影像曝光后,也让和谈更加艰难。两国现在几乎已断了直接沟通的管道。美国也质疑,俄国协商的动机是在为重组战力争取时间。

随着战事拉长,乌克兰和俄国背后的美中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和平须要两强有共识。北京似乎有意比照2023年参加在沙特阿拉伯吉达的和平会议,参与下一场再度于沙特举行的和平会议。为了邀请俄国与会提升会议的影响力,沙特在瑞士没有签署联合声明,表达中立立场。美欧军事支持乌克兰抵抗俄国,但逐渐失去凌驾于各方之上的仲裁能力,欧洲的安全事务最终须要非欧美国家担任和事佬,说明国际权力天空的物换星移。

俄乌战火延烧两年多,两国关系势如水火,国际主要领导人回避当斡旋者,担忧和谈失败会赔上自己的信誉。教宗方济各不断鼓吹和平,但乌克兰认为他过于亲俄,泽连斯基去年见过教宗后说:“我们不需要斡旋者。”

然而,声明内容几乎是老生常谈,比起2023年2月有141国支持的联合国决议还退了一步,少了“俄国撤兵”的要求。瑞士豪华度假村的会议厅里挤满参与者,但更引人关注的是缺席者。美国总统拜登在意大利参加完七国集团(G7)峰会后,并未就近前往瑞士,仅派出副总统哈里斯与会。中国也婉拒出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甚至在会前指责北京劝阻一些国家参加。

双方对一些细节争执不下,例如被俄罗斯占领的领土的归属,停火程序,乌克兰可以保有的军队人数、坦克数量和导弹射程等,而乌克兰为了确保未来的安全,争取美、中、英、法、德、意、波兰、以色列和土耳其作为担保国,若再次遭到俄国攻击,必须出手相救。矛盾的是,俄国也在担保人之列,而且享有否决权,让担保机制形同虚设。

92个国家,一份声明,希望带来和平。乌克兰和平峰会在瑞士举行,全球将近一半的国家参与,会后的联合声明在强调粮食安全、核电厂控制、反对使用核武、释放战俘之外,承诺尊重乌克兰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俄罗斯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以来,这是第五场和平会议,在战场陷入困境的乌克兰期待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争取“公正的和平”,从这次的与会人数,而且层级拉高到有多国领袖参与来看,仿佛跨出一小步。